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两条“北溪”管道,在同一天出现三个地方的损坏泄漏,并伴随着“强烈的水下爆炸”,因而被普遍认为是“蓄意破坏”。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是,欧洲今年冬天通过“北溪”管道接收俄天然气的希望彻底落空。俄罗斯与西方原本已经复杂缠绕的结,也因这起“意外”变得更难解了。
应该说,这是俄乌冲突破坏性外溢效应的特殊体现。究竟是谁干的,无人认领,国际社交媒体上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但都没有可信证据,这进一步增加了冲突各方的紧张氛围,加重了大国间的战略互疑,在次生灾害之下又造成了更多问题。
不管如何,对跨国性的重大民用基础设施进行攻击,性质十分恶劣,也开启了俄乌冲突以来的危险先例。此风断不可长。欧盟和俄罗斯等都要求有关机构进行全面调查,并公开调查结果。由于事发海域处在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目前德国、丹麦、瑞典正在就事故原因展开调查。但这件事牵涉多国,有必要提请相关国际机构成立联合调查组,尽快还原事实真相,找出肇事者并让其受到应有惩罚,避免事情最后又成为一个“罗生门”。
(丹麦军方27日公布“北溪”天然气管道海上管线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泄漏的现场照片)
虽然真相暂时不明,但有一点确定无疑:不论哪一方按下了损毁“北溪”管道的按钮,都是对俄欧能源合作的一次重创。欧盟此前为了稳定能源价格做了很大的努力,“北溪”出事很可能将这方面的努力抵消。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事务的特别代表博雷利28日发表书面声明表示,任何对欧盟能源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都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在“不满之夏”后紧接着迎来的“最冷冬天”,欧洲更大规模的企业破产潮、经济衰退危机也已经兵临城下。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态说,“北溪”管道受损“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但为什么“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的事情却一再发生?这个问题值得国际社会深思。
(“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 资料图)
以“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为例,它的多舛命运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这个俄罗斯与欧盟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大项目,自立项起就招致美国的坚决反对,从反复口头威胁到祭出多轮制裁大棒,美国摆出不把“北溪-2”搅黄誓不罢休的架势。俄乌冲突爆发后,原本有利于欧洲民生的“北溪-2”,在霸权主义、地缘政治算计、安全困境等多重夹击之下濒临破产,这次的蓄意破坏又在掐灭它恢复生机的可能性。
不难感受到,有一把无形的剪刀正在剪断俄欧之间的利益纽带。操控这把剪刀的人玩的是政治,当利益纽带纷纷被剪断之后,留给俄欧的将是惨烈的对抗,大量普通百姓的人生将成为最大牺牲品。
(“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 资料图)
“北溪事件”再次表明,俄乌冲突的影响效应已经不仅局限于战场上,而是外溢到能源、经济、粮食甚至舆论战的方方面面。今年4月的“布恰事件”,给当时正处于关键时刻的俄乌停战谈判蒙上了一层深重的阴影;如今的“北溪”管道意外,又再度压缩了冲突各方进行政治解决的空间。更让人担忧的是,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布恰事件”“北溪事件”是否已经在谋划之中,而这种不确定性将成为悬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时各方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织起一张安全网,让这场冲突早日实现“软着陆”。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亚历山大·格鲁什科28日表示,如果欧洲国家提出请求,俄罗斯有意考虑对“北溪”输气管道事故原因进行联合调查。如果俄罗斯与欧洲国家能在事故调查上进行合作,哪怕这种合作极其有限,也将是黑色风暴里的一枝绿色橄榄枝,它对缓解对立、避免矛盾螺旋式上升是有所助益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从“布恰事件”到“北溪事件”,战乱是引发这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们希望“北溪”管道上的爆炸声,能够震醒更多人,加入到追求和平的努力中,让“北溪事件”成为止战促谈的契机,而非恶化局势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