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水、兴水、碧水、美水、知水 台州:构建现代水网 建设幸福水城

2022-11-21 11:47:42 作者: 安水、兴水、

  去年6月,天台县水利局组织申报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在全面梳理农村水系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天台县以“和合”、“诗路”文化为基底,以始丰溪流域水系为纽带,以“一心融合、两廊汇聚、三区协同”为规划布局,实施一项行动、一套标准、一套机制、一支队伍、一张底图、一个平台等“六个一”工程,完善县水利感知、水利数据仓、水利专题图等信息化体系,形成了因地制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天台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实施方案》成果。

  天台水系连通是我市水系治理工作的缩影。记者从水利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集中连片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到2025年,完成农村水系连通整治100公里。

  呵护河湖健康,加强水域岸线保护是关键。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了我市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的目标。

  为确保水域面积和容积不减少、水域功能不减退,我市积极编制市县水域保护规划,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和河湖水系功能分区,严格水域占用管理,强化涉河建设项目监管。严格河湖岸线利用管控,实施岸线开发总量控制和分区管理,优化岸线功能布局。

  到2025年,确保重要河湖岸线保护率不低于50%,是台州自立的军令状。

  立足美水,构建和谐宜居的水城亲水网

  聚焦高能级城市建设,台州坚持城市发展以水系为本底,加快构建以市区为核心、全市域联动的“水城共同体”体系,着力实施水系生态廊道、美丽河湖创建、水美乡镇建设、水利风景区创建、水文化保护五大工程,努力推动水城市宜居。

  城市与水空间的深入融合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

  近年来,我市统筹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加快将洪家场浦、永宁江、南官河和月湖、鉴洋湖、飞龙湖、灵湖、始丰湖等重要河流湖泊打造成为城市的“会客厅”。

  九曲澄江如练,夹岸橘林似锦。今年五月,永宁江绿道下游段全线贯通,与上游段连成一体,两岸全长81.78公里,与城区官河古道慢行环线、永宁公园、江北公园、中国柑橘博览园等景点无缝对接。

  自行车道、林间步道、栈桥等各个特色场地依次串联,服务市民日常休闲、生活的复合型游憩绿廊跃然眼前。

  同时,黄岩的南官河、鉴洋湖、路桥的飞龙湖、临海的灵湖等各个河流湖泊如今都是“丑小鸭”变“天鹅”,引人流连忘返。

  “到2025年,我们计划创建美丽河湖40条、“水美乡镇”30个,争取实现每个县(市、区)都能拥有高标准滨水廊道与高品质亲水湖泊,城乡居民亲水圈覆盖率达85%以上。”市水利局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处处长叶舟表示。

  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下。

  台州自古是“山海水城”,古海塘、古官河、古桥闸数不胜数。另外,山水诗篇、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治水精神、山水情趣、家国胸怀也源远流长。

  日前,黄岩区官河古道南宋特色文化重塑项目成为台州市唯一上榜的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官河古道”南宋特色文化重塑项目是黄岩区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是宋韵文化“台州版图”的点睛之作。

  在未来,我市将竭力打造水文化遗产数据库,编制水文化建设规划,开展水文化长廊建设,加强水文化科普宣传。

  立足知水,构建智慧开放的水利数字网

  聚焦水利治理现代化,台州坚持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呈现一张图,加快构建“全面覆盖、智能感知、一体应用”的水利数字管理体系,着力实施数字孪生流域、水文监测感知、河湖水保感知、取水供水感知、建设管理提标、运行管理提能六大工程,努力推动水管理智控。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公路”,传统排水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管控需求。为此,椒江区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在市政排水管理的落地应用,推出“智慧排水”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项目。

  今年1月,投资近3000万元的“椒江排水在线”在浙里办、浙政钉同步上线,这项数字化应用服务被选入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数字孪生首批试点、省建设厅数字化应用场景第一批试点项目。

  只需一台移动设备,通过巡维APP,运检人员就能看到泵站、管线的三维立体图像。作业人员无需开挖路面即可查看地下管网的空间分布状态和信息,实现对污水设施和设备的智慧化、集约化运营管理。

  在椒江“智慧排水”展示系统上,市区每条主次干道下的排水管线一目了然,地图上“铺满”线条。平台利用现代排水模型技术,布设物联网设备感知,对排水系统进行仿真模拟,采集数据,将“隐身”的排水管网“复刻”成了一张动态的地下管网图,让排水管网有了数字化的“孪生兄弟”。

  此外,我市还对水文站网布局进行了升级优化,加密椒(灵)江干流及与主要支流汇合口水位流量站、山洪灾害预警雨量站、沿海河口潮位站等测站布设,提高重点测站设施设备测洪标准。

  “目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直观的对比就是站点增加了,水文监测更加现代化,通讯设备增加了,信息传输更有保障了。”市水文站站长尹志伟表示。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水文新改建项目855处,站网密度达11平方公里/站。

  到2025年,我市预计新(改)建水文测站200处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文测站、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覆盖率均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