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未来一到两个月,或将出现大规模疫情冲击

2022-12-08 15:07:35 作者: 专家:未来一

老年人群仍是当前防疫薄弱环节。据11月29日疫情发布会介绍,截至11月28日,完成全程接种的60岁以上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86.42%。8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45.6万人,约占80岁以上人口的40.38%。

“脆弱人群本身对接种疫苗持有怀疑,很多人认为只要不出门,不接触人就可以避免感染。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完全不接触其他人群,因为很多年轻人会参与社会活动,他们感染后有可能会传染给家里老人。”陆蒙吉说,社会层面可以为这些脆弱人群做得更多,比如如果与老人、儿童有接触,应该尽可能提前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尤其在家庭中,外出活动多的年轻人应坚持抗原自测。这些措施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

冯子健在前述专题报告上指出,确实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现阶段也有一些药物正在研发,这些药物的预防感染效果值得期待;另外,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要尽量减少到人员聚集的地方去,做好个人防护,严格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家庭成员有感染的,最好适当分开。

“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12月8日,张文宏团队在“华山感染”上撰文指出,如不属于低风险人群,又同时伴有高热等症状,应前往医院接受医生进一步评估。

“对于选择在家隔离和康复的感染者,在保证自己能够吃好,休息好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自己监测症状、体温、脉搏、氧饱和度几项指标。”该文章指出。

12月8日,北京发布了首个超大城市“阳性居家”指南,该指南指出,新冠阳性感染者为核酸阳性或抗原阳性,对于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进行评估,重型精神病、孕产妇、儿童则由专科或保健科医师进行评估。

指南列举了11类需要急诊就医的情况,包括服用退烧药后仍发烧超过38.5℃并持续超过2天;体温35℃及以下;呼吸困难或气促等。重型/危重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频率大于30次/min,存在低氧血症,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休克,对于这些患者,需及时转运至定点医院。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中称,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

在新冠治疗和药物储备方面,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7日的发布会上提到,对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对症治疗,比如使用退热药、止咳化痰的药物。普通型或者有进展为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可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少向重症的转化。此外,不能因为感染了新冠,就停止基础性疾病的用药。

日前,一些自媒体或社交平台转载或发布的信息称,世界卫生组织方面建议出现COVID-19症状应避免使用布洛芬,因其会加重COVID-19感染。但实际上,该传闻与事实不符。

这些网传消息源头均为2020年3月的报道。早在2020年3月19日,世卫组织就曾表态,并不反对COVID-19患者使用布洛芬。世卫组织表示咨询了治疗COVID-19患者的医生,除限制该药物在特定人群中使用的常见已知副作用外,没有发现布洛芬任何副作用报告。世卫组织最新版COVID-19用药指南中,也未将布洛芬列为禁忌或不推荐使用的药物。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防疫措施进一步的放松,人们不可避免要面对一波大规模疫情的冲击,这样的冲击可能会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出现。”前述公卫专家表示,随着元旦和春节假期即将到来,人员大规模流动难以避免,这会使整个疫情形势达到一个高峰,医疗系统和社会上的脆弱人群将面临严峻考验。

“对个人而言,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做好个人防护不受感染。另一方面,如果感染的话,也要平常心对待,通过居家抗原检测,一般5~7天可以回归正常生活。”金冬雁表示,个人防护回归基本,勤洗手、密闭公共场所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仍应坚持,戴口罩仍然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坚持这些措施,至少能使得疫情峰值减缓一些。

金冬雁表示,从事高危工作、脆弱人群应尽快接种第四针。他建议,随着春运即将到来,个人可选择错峰回乡。返乡途中,尽量做好个人防护,如尽量佩戴N95口罩等。如在旅途中“中招”,可能需要及时终止旅行,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走动。

在金冬雁看来,面对大规模疫情暴发,要做好三道防线。一是尽快提高老人疫苗三针接种率;二是国家适当储备抗病毒口服药物并及时分发给需要的人群;三是将方舱改建为对老年人友善的安养设施以便必要时用于逆向隔离,做好这三点就可以降低高危人群感染后重症和死亡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