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熊杰:小玉米做成大产业,傣族村寨借力电商走上致富路

2023-02-02 15:01:27 作者: 云南省西双版

收割后的小花糯通过加工,达到“6小时真空锁鲜”标准

平均亩产量高50~80%

经过一番考察,熊杰选定了橄榄坝的曼纳龙村,跟村委会签约,承包了341亩地种玉米。

熊杰夫妇承包了341亩地种植小花糯玉米

包下农田之后,熊杰夫妻俩马不停蹄,对田地进行改造,重新布局,挖沟、布管、施肥,买拖拉机、抽水机、无人机,还到曼纳龙村招了9位傣族员工进行培训,从种到收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操作。由于采用了新技术,这些傣族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如整地覆膜全部机械化,滴灌水肥一体化,打农药用无人机,节省了很多人力。

正在玉米地使用无人机的熊杰

与此同时,熊杰与妻子住在寨子外几百米的简易工棚里,养了一条大黑狗作伴。每天早上6点半,熊杰起床,需要在7点半之前,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给前来上班的工人分配任务,比如播种、接管子、打药。安排好任务,他就开着电瓶车去巡田,去每块地看看玉米长势,打药以后的效果,施肥以后的效果,接下来何时浇水、施肥、除草,第二天大概会干什么活,还需要多少工人,一一记录下来,心里有个数,提前做安排。15块地,就这么循环着来,即便日常开电动车出行,他每天的步数也要上两万。

经过第一季、第二季的摸索,从第三季起,到现在第七季,熊杰的技术方案逐步成熟了,雨季的亩产量达800公斤左右,旱季的亩产量达到1200公斤左右,相较于周边其他农户的平均亩产量要高50~80%。

在熊杰夫妇的悉心照料下,他们玉米地的在旱季的亩产相较于周边其他农户的平均亩产量要高50~80%。

面对前来取经的农户,熊杰表示,精细化的管理是核心。

首先,科学合理用肥。一开始就取土样、测土质,看土壤里面氮磷钾含量是多少,再根据养分含量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这样可以在减少肥料使用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比较高的产量,而农户施肥的方式,是很随意的,肥料利用率不高。第二,科学合理用药。为了防止虫蛀,需要精确掌握农药的品种、使用时间、使用剂量、间隔期,虽然采用的是绿色低残留农药,但防虫效果比较好。第三,科学防鼠。在摘收前,需要把田里的草处理一遍,老鼠就会减少一点,如果是没有防鼠意识,玉米可能会减产1/4到1/3。 

每次在摘收前,熊杰都要把田里的草处理一遍,这样老鼠就会减少一点。

熊杰与妻子的到来,给曼纳龙村带来了新的气息,村民颇为支持,经常喊熊杰去家里吃饭,关系颇为融洽。

对于熊杰的种地水平,村民十分佩服。50岁的傣族村民波吉说:“亩产比我们种的高了很多,我们以前没种过这么多了!”他把自己的两块地,也出租给了熊杰,现在他成了玉米基地的9位合同工之一。

熊杰夫妇在曼纳龙村招了多位傣族员工进行培训,从种到收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操作。

每天来基地干活,波吉很开心:“以前,村里没啥工作机会,经常要跑到七八公里外的地方去打短工,很不稳定,家里也照顾不到。现在到基地上班,就在家门口呢,不用出远门了,家里有点什么事,照应也方便,还有时间去接送孙子孙女上学了。”

对于这份工作,他颇为珍惜:“工作比以前稳定多了,每个月有3500元的工资。老板人也好,还会请我们吃烧烤。”

再也不愁小玉米卖不出去

种植出来的玉米,销往何处?

过去,西双版纳种植小花糯的农户,只能通过很原始的方式销售小玉米,在自家煮好后用扁担挑到机场或者景区附近售卖给来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遇到旅游淡季,卖不出去的小玉米只能烂在地里,农户不仅损失惨重,还打击种植积极性。

熊杰是幸运的。早在他动身前往西双版纳种植玉米之前,烨丽农业就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烨丽农业2020年开始在西双版纳做小花糯玉米生产加工,但原料还不稳定,希望有个优质的原料基地,双方一拍即合,熊杰做生产基地端,烨丽做加工销售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