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出劳动和收入之间总会有不平衡现象,而专家的一些随意判断和偏颇说法却非常容易让不认为努力不够的年轻人群情激愤。
近日,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在谈到一些年轻人抱怨收入太低不敢消费方面的几句言论就引起一番热议。
究竟孰是孰非?
#专家称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引热议
图源微博
01
邓海清这样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真的很不像话,没有钱花了就觉得是父母给的太少,或者觉得企业、老板给的工资太低。其实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那么所以才有那么低的工资。
更让人不舒服的还有这几句:对国内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讲,其实你干的这点活,可能在泰国或者在越南,人家只要你的一半的工资就能干和你一样的活。
以邓海清的这段话来看,含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气,也有对当下年轻人工作生活态度的规劝。并非完全是信口开河,甚至的确部分击中了时下某些非个别现象的痛处。
因此,即使不具备普遍性,也不能完全否认他所说的现象的存在。
回顾近期,有几位专家的一些言论不时引发轩然大波。人们认为很“常识”的道理怎么由专家嘴里说出来就显得异于常规、引发反击呢?
02
有人说,这位专家的发言有些“不食人间烟火”。没有设身处地为年轻人着想。
就以最不让人舒服的那几句话来看,无疑,国家之间的确存在物价房价的差异,也明显存在不同地区生存成本不同的差异。但是,这并非就完全不能做对比。事实上,这个对比更多的是指努力的程度。
我们宁愿相信邓海清所指并非针对所有的年轻人,而只是剑指那些依然啃老或者不愿意付出努力就想赢得比较高收入的年轻人。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说法有些偏颇,却也直指现实。这也是“此番言论”引发热议的根源。
因为能够击中现实要害的话题通常都会引发广泛热议——即使这样的例子属于个别或者有些极端。
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靠着勤奋和努力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进步,尽管面临着诸如住房、就业不易、收入等一个个现实问题。
但那些抱怨父母给得少,抱怨企业工资低的人同样不乏其人。这是客观存在,不可一概否认。
至于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永远需要提高,没有止境。这是一个“活到老提高到老”的过程。
03
这类专家言论表面上看,的确有失公允,不能让所有的年轻人心服口服,或者至少不能让那些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水平也自我感觉良好的年轻人不服。不过,作为一种劝勉,却并非毫无道理。
经济发展与收入提高终归应该是一个正向比例关系。在一个供需衔接时有失衡的大环境下,矛盾和错位也是难免的。以现在的就业环境和收入水平来看,对于多数人而言,并非真的没有任何工作可以做,而更多的是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期望二者之间的错位,对收入的不满足同理。
现实的对比并不能完全唤醒应该有的勤奋和努力,在一个各类压力不易减轻的环境下,年轻人的焦虑将难以避免——就像他们对这类专家的偏激言论异常敏感一样。
如果非得挖掘深层原因,那么,教育的导向也使得不少人会在职业岗位工种选择上犹豫不决,这也是导致一些年轻人迷茫的原因。
专家此番言论所指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同样可以从中找到影子。这样的错位需要得到纠正,努力让素质和能力与岗位、与收入接近匹配。
若能如此,这类言论引发热议或者反感的可能就会逐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