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郭明义只认“助人为乐、奉献社会”这条死理儿,即使一度不被他人理解,却依然故我地学雷锋、做好事。
2019年3月5日,在辽宁葫芦岛市文化广场,郭明义在“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爱心奉献集中活动现场与志愿者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郭明义,最终成为了千万人心中的活雷锋。
心存善念相互搀扶、互相激励,人人都可以做雷锋。如今,郭明义的故事,被“郭明义爱心团队”的队员传得更远。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鼓励团队成员们“积极向上向善,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走过一个甲子,为什么总有世人感叹“雷锋还活着”?为什么总有后人痴心仰望、执着追随?
有的人,从《雷锋日记》中寻找答案——
“什么是时代的美?战士那褪了色的、补了补丁的黄军装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装是最美的,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是最美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灵魂是最美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美。如果谁认为这并不美,那他就不懂得我们的时代。”
2012年2月18日,湖南长沙雷锋纪念馆母女讲解员谭荒芳(右一)和张璐琪(右二)在给参观者讲解。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自幼因烫伤失去手掌的谭荒芳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几十年来在雷锋纪念馆整理、完善数百万字资料,成就了“无手亦能写春秋”的精彩人生。女儿张璐琪耳濡目染,声情并茂讲述雷锋故事,现在也成为湖南雷锋纪念馆最受欢迎的讲解员之一。
2023年2月10日,小朋友跟随家长在辽宁省抚顺雷锋纪念馆里参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也有的人,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
2022年9月,“传承弘扬雷锋精神 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座谈会在线上举行,雷锋精神的根与魂引发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雷锋精神契合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品质,契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延伸”……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壤,雷锋精神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无限魅力。
还有的人,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感悟求索——
他们中,有马班邮路上的乡邮员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孤独坚守30多年,哪怕被马踢破肠子,也要把邮件送到乡亲们手中。
2005年1月12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马班邮递员王顺友走在邮路上。新华社记者 陈凯 摄
在那些艰辛行走的日夜里,王顺友经常会唱起自编的山歌:“党的领导指引我,要学雷锋一个样,为人民服务要到底,我和人民心连心”。
他们中,有老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云南施甸植树造林,在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播撒一片绿洲。
退休后回到家乡云南施甸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望着树林(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这是杨善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2020年1月27日,时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在医院综合病区楼联系、协调工作。新华社发(柯皓 摄)
他们中,有“人民英雄”张定宇,疫情发生后,身患渐冻症的时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踩着高低不平的脚步在病房里穿梭,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2020年1月2日,“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左)和战友在陆军军医大学操场上跑步。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他们中,有扫雷英雄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在西南边陲的雷场上,他奋不顾身地一扑,护住了身后的战友,却失去了自己的双眼双手。
……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们就在你我身边,可感可亲。
雷锋说:“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他们和雷锋,因着共同的身份标识,谦卑而又自豪。
离开雷锋的日子,一段段质朴无华的心声告白,诠释雷锋精神的平凡与伟大。
历经时间的洗礼,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炽热情怀,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纵然百转千回,那些始终被人们珍藏的集体记忆,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文化的认同,在新时代依然会被热切回应、动情呼唤。
观照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扎根脚下这方英雄辈出的沃土,共产党人对雷锋精神的炽热情怀,辉映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浩瀚星空,放射出永不褪色的思想光芒。
雷锋精神代代传承,续写新时代的生命礼赞
“雷锋!”
“到!”
这样的仪式,已在雷锋生前所在连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每天晚点名,第一个呼点的是雷锋,由全连官兵齐声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