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她把欧洲扬琴及其教学方法带进央音课堂,同时派出中国学生去欧洲学习,在扬琴的专业教学上形成了国际化的联系。在学校的支持下,2010年,她出版了译著《东欧扬琴音乐文集》,音乐美学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于润洋教授评价:“这是该学术领域的文献在我国第一本被翻译成中文并编辑出版的文集,对扬琴艺术的当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刘月宁入选中国表演艺术界首位中美“福布赖特”学者,开启了赴美研究中美扬琴在民间与爵士乐合作的全新课题。她组建了一支中美联合乐队“新丝路探索者”,创作了18首原创曲目,在中国和美国的12座城市举办了22场中美主题音乐会、专题音乐工作坊,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音协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陈自明教授认为,在世界扬琴艺术发展方面,刘月宁思想开放、勇于实践探索,她吸收全世界各种扬琴的特点并发扬光大,创造出更新、更美好的音乐,在整个扬琴界乃至民乐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和国际中文教育(音乐)实践与研究基地主任,10年来,刘月宁在央音领导的指导及中外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开创了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新格局,用好音乐孔子学院、实践与研究基地两个平台,用音乐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英国切特姆音乐学校合作共建的音乐孔子学院、音乐孔子课堂、中文音乐教室,开设多种中国音乐文化历史课程,举办各类文化交流分享活动,外派志愿者教师开展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工作,受众20余万人;创立国际音乐夏令营暨中国音乐文化研修学院、中国音乐海外“三巡”、“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国际高端论坛、“基地系列学术活动”、“新文科全球名家论坛”5大教育文化品牌;78个国家34所大学,700余位外国师生研习中国音乐文化、147位中外学者、演奏家及相关负责人交流研讨、中外音乐家/团体来华举办学术活动46场、跨文化多学科学者汇集,累计受众30余万人。自2021年12月起,由刘月宁倡导的“新文科全球名家论坛”系列在“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官微上线,为实现开拓多学科视野,促进跨学科互鉴和培养国际音乐复合型人才而备受关注。
2022年1月,中国首位捷克国际研修生马泰(Matěj íp)在汇报音乐会上展现了中国扬琴艺术的教育成果,使中欧音乐得到交融发展;同时,由教育部语合中心和央音主办,基地承办的“汉语桥·五洲乐——第七届中国音乐文化线上国际夏令营”以《中国乐器名家示范赏析》《走入千年中国音乐史》《行走看音乐》三个系列圆满落幕,来自22个国家的141名学员共同参与。
音乐社会活动家 为民生大计建言资政
2013年至2023年,刘月宁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0年间,持续为艺术教育发展鼓呼、为促进中外艺术交流合作奔走,围绕“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主题,根据工作实践、跟随政协调研团的走访和思考,递交了《关于后疫情时代中国音乐海外传播课持续发展有效路径的建议》《关于更好建设北京文化中心的建议》等30余项提案。2013年,她提出的关于“设立海外传播专项艺术基金”的提案,获得有关部门的重视,文旅部随后推出了“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她在“委员通道”的演讲引起海内外广泛共鸣;2021年她的提案《新时代呼唤美育教育评价新作为》入选全国政协大会书面发言。
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使者,刘月宁已行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开拓中外传播新路径,用纤巧的琴竹、交错的琴弦、悠扬的旋律融入时代语境,在世界文明互鉴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音乐的光芒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