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本相学著作的序言由繁体转换成简体

2020-10-15 19:35:09 作者: 给一本相学著

作者 在墨庄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读书偶得# 给一本相学著作的序言由繁体转换成简体,顺便断了句。春秋战国和民国是思想最灿烂的两个时期,诞生了一批人物,及其著作必定成为后世之经典。

班固之论术数曰:“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岂不诚然乎哉?相人,术数之一也,世以医、卜、星象并举。善相人者,度表扪骨,指色摘理,即其同而考其异,即其异而征其同,如医药之确凿有据焉,星与卜盖非其比。

自刘歆、班固皆以术数为羲和史卜之流,而史官之失已久。相人之术,人皆以为始于姑布子卿也,吾家燕泉先生《余冬叙录》则谓,医实兼相为术,皆出上古,而以黄帝书载,人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态,五态之人态度、性行各有不同,用针灸者,视人五态,乃用为之证。

余考古希腊学者尝区气质为四,谓人有浮性、郁性、热性、冷性之别,以其相应于血液也。因谓浮性为多血质,郁性为神经质,热性为胆汁质,冷性为黏液质。今之生理家、心理家犹沿其说之不变,况诸五态则冷性同太阴,郁性同少阴,热性同太阳,浮性同少阳,铢两悉称,而阴阳平和独缺焉。盖略其中人以上而详其中人以下,犹是教育家因材施教之言也。

希腊之兴已当商祖乙时,虽远后于黄帝,而相人之始,吾兼于医,彼兼于教,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相人之不始姑布子卿已。可概见即相人之术始于因医而成,因教而成,亦验之五态四质之说而可知也。然而祖宗虽贤,无救子孙之童昏,前有所因而其术成,后无所因而其术微,果伊谁之责耶?

班固撰《艺文志》,列相人形法家曰相人二十四卷,自是艺文著录间及其术,及前清辑四库录自永乐大典,得相人济,才十二卷,犹疑中多伪托,旷数千年而相人之书录于官家者止此,私家所藏又绝少概见,后之人虽欲因其书而晓其术,不可得而晓矣。

夫既无其书矣,苟有其人与诸儒传经者,比火尽薪传亦未始不可延其术而广之。其以 相术著者,自周以来可尽指数:周有姑布子卿者,尝相赵襄子;叔服者尝相公孙氏二子;唐举者,尝相李兑蔡泽;汉有许负者,尝相周亚夫;三国有朱建平者,闾巷之间,效验非一;张裕者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晋有师圭陈训私;唐有袁天纲,南唐有宋齐邱,后周有王朴。宋有陈抟、贾众、妙龙、复本,金有张行简,元有薛延年,皆以通晓相术见于史传。伍员以相气取敌,见于《吴越春秋》,李彦章以相笏知休咎,见于《辽史》,亦其流亚,而三国之司马徽、南北朝之高构、宋之杨亿、钱若水,史皆称其有知人鉴,虽其言往往而验,然皆不以相术专名。以相名者或阅数十年数百年而无闻焉。

后之人虽欲因其人而传其术又不可得而传矣。然则相术之微沦为末业,莫比于医而比于星卜岂偶然哉,夫亦由于无所因而已。虽然余窃有说于此,相人之书与人虽曰稀有乎,然实犹位至绝无之时也,而其术所以终微而莫之振,则自有故。相人之书,偶有存者,不失之艰,则失之浅;不失之支,则失之晦。世之人求其说,不得,则曰是非口收不为功。而晓其术者,亦遂故神其说,或托诸异人,或匿诸神秘。从之游者,终莫能毕其说也,亦群起而神秘之。术数之衰,此为其根。而相术尤甚,虽有其书,而无可因如故也,虽有其人,而无可因如故也。相术之不振,此其故一。

学术至周秦而极盛,诸子百家一时并起,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历世因之,百家之学不绝如缕,相人之说,亦汨没其中,峨冠博带之俦,上焉者知命而乐天,中焉者孤愤积于中,而憔悴伤于外,下焉者各奋智力以肆攘夺,不复知有天命者存,而皆劫于非相之说。丑诋之声,方今未艾,虽有其书而莫之敢因其故也,虽有其人而莫之敢因其故也。相术之不振,此其故又一也。

由前之说,善相人者宜深惟大道为公之义,求进其术以尊其业,不匿于秘不居于奇,竭一人之术而公诸天下,合天下之才力心思而共进其术,其术愈进其业必愈尊,胜于抱残守缺远矣,为贾谊訾乎?为贾谊訾乎?是在司马季主之自择何如耳?

由后之说,则凡人之于相术宜自主观客观分言之,不可执其一偏而概其全。曾涤笙与李眉生书曰,逆亿命数,是一薄德。大约读书人犯此弊者最多,聪明而运蹇者,厥弊尤深;富贵得志之人,亦未尝不忧扰焉,沉溺于逆命亿数之中,惟熟读聪训斋语可去此弊。凡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养内之道,第将此心放在太平地方,久久自有功效。儒先之言,类此者众,此为立身行己之要道。自主观言,日日非相可也,自客观言则不然,知人则哲尧舜犹,虽吾人既不能遗世独立,则察言观色不容少懈,且五态之别,相施于医,四质之分,相通于教。

昔之人有行之者,凡关世事悉资于相,相之为用,亦广矣。抑吾闻东西各国言相详于性情而略于祸福,吾国言相详于祸福而略于性情,取彼长而补吾短,何害焉?此自客观言之,相人之不可以已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其心正则眸子瞭焉,其心不正则眸子眊焉。又如巧言令色协肩謟笑,色厉而内荏,察言而观色,见于面,盎于背,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荡荡戚戚,踽踽凉凉,此皆圣贤心心相授之旨,即为万世相人之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