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问药,怕的是病急乱投医。可眼盯着知名医院的品牌而去,就能确保无虞?未必。大家熟知的协和医院,曾一度出现了千余个“冒牌货”。此前,相关部门已出台通知,要求规范医疗机构名称管理,重拳打击冒牌医院。但目前仍有部分“假协和”医院仍在挂牌经营。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家卫健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在全国享有盛誉。但现实中,一些私营医疗机构却蹭起了“协和”的知名度:自称“协和医院某某分院”“属于协和医疗集团”“与北京协和医院是技术上的上下级关系”;有的盗用协和医院的医师工作照片,给自己“贴金”。事实上,从协和到同仁,从湘雅到华西,被“傍名牌”的知名医院不止一家。一些患者出于求医问药的需求以及对知名医院的信任,加之冒牌医院或明或暗的引导,难免让未经查证的求医者防不胜防。
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傍名牌,危害不可小觑。这类医院很多“搭便车”行为已涉嫌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而且误导不知情群众,扰乱医疗秩序。一些地方出现了冒牌医院诱导医疗、术中加价、二级医院自行开展四级手术等违法违规行为,直接影响患者诊疗,贻误治病时机,危害显而易见。冒牌医院已成为困扰大众已久的问题,各地时有投诉与举报。
“傍名牌”行为之所以治而未绝,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令禁止跨地区使用相同“字号”的行为,不少假冒协和、山寨同济的医院才会通过当地有关部门注册。深受其害的“正牌”医院虽可维权,但面对成百上千的“李鬼”,靠自己天天盯着举报、时时追着投诉并不现实。正因如此,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名称管理工作,整治利用名称误导患者的行为,成为社会各界的呼唤。
今年来,从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对知名医院等机构被冒牌问题开展清理整治的通知》,到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相关部门聚焦医疗机构名称管理和规范,出台相关规定补齐漏洞。一方面“治未病”,对含有“协和”等知名医院名称相关字号的企业名称,无授权的一律不得登记;一方面“治已病”,对已经登记注册的,如无投资关系或相关授权,须立刻“改名”。下一步,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力度清理整治已经存在的冒牌行为,让蹭名牌的医疗机构无处容身。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蹭热度、傍大牌的现象并不鲜见。越是赢得消费者肯定的品牌,越容易被山寨和仿冒。除了医院外,一些食品、药品等领域的老字号品牌也经历过他人滥用、盗用及抢注商标的困扰,“王致和”“冠生园”艰难维权的事件相信不少人还记忆犹新。站在一堆“老字号”面前“傻傻分不清楚”的尴尬,归根结底还需要更明确的法律规定、更严格的行政执法。立法、司法、执法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为名机构、老字号提供保护,使其长远健康发展。
这正是:寻医问药路上,谨防“李鬼”相拦。重拳出手打假,还需执法更严。
(原题为《假冒协和、山寨同仁,医院傍名牌无异于谋财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