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字浓缩170多年沧桑变化 《大上海》:“了解上海的一把钥匙”

2020-11-02 19:18:29 作者: 10万字浓缩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1月2日报道:“《大上海》是普通读者了解上海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理解上海之所以‘大’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也是在向世界、在向公众进行一种深情而朴素的倾诉。”作家、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在今天举行的《大上海》专家座谈会上说。

上海,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正加快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深刻理解上海何以成为今天的上海,需要一次全方位的历史回眸。该书以纪录片《大上海》为蓝本,以上海百年城市发展历史为主题,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全景展现上海170多年的城市历史轨迹和发展建设,从关键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激动人心的时间节点等内容出发,分为《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等八个章节,记述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澎湃篇章,追溯上海城市精神历史根源。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10万字的《大世界》不仅仅是了解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专业历史读本,也是面向大众读者趣味性极强的通俗读物。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表示,该书对历史叙述基本到位,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历史的梳理非常到位、非常直观。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瞿骏也认为,这本书会引发互关,看了纪录片再看文字,对读者历史观的塑造和影响很重要。

对上海这座城市感兴趣的人来说,读《大上海》能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感受上海城市精神。毛时安说:“《大上海》把上海最新的学术思考进行公众化的有益尝试,为上海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公共文化产品。比如讲到郭实猎:他给上海带来了繁荣之火,同时给上海带来了灾难之火。”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说:“一代又一代人对于不同历史的讲述,读起来很有感触。虽然很多故事是知道的,很多地方是认识的,看了书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再看。”

座谈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用“大、新、广、深”四个字总结了该书的特点。他表示,大上海并不是指物理地理空间上的大,而是在全球东西两个世界交汇,上海把世界带入中国、把中国带入世界中称之为“大”。“新”则体现在上海是世界最关注的中国城市之一,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看法,相当不容易。“这本书有相当的广度,不是就上海论上海,而是把上海放在区域、国家、全球中看上海。从世界城市史来讲,上海是非常复杂的标本,书中呈现出上海的复杂性,也就有了深度。”

专家们期待《大上海》有续集,着眼于大格局、大未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提出,“大格局不是一味的宏大叙事,而是起于细节局部。比如说上海马路上的灯箱设置、标牌、残疾人布道等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细节。起于细节、局部之后,归于气氛和氛围。上海的气息和氛围做得很好,比如上海现在有剧院、演出、展览、读书会等,都是赋予这座城市特定的气息氛围。”他还建议,之后拍纪录片可以聚焦未来的上海、可能的上海,同时表明自己的认识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