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全国直播的音乐会,演奏家是自闭症患者

2021-03-09 14:59:27 作者: 这场全国直播

3月5日19时30分,越秀区豪贤路上的行人步履匆匆。天空下着雨,人们很快就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在沿路一家琴行的表演空间内,郑森友、周博涵、韦一哲一身笔直正装,全副心思集中在了眼前钢琴的88个键子上,手指和琴键产生美妙的律动,他们出席的是一场面向全国的心智障碍群体音乐会。难以想象,他们是国内逾千万自闭症患者中的一份子,终身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在社交和学习方面挑战重重。

但在这个晚上,他们不是“自闭症患者”,而是真正的演奏家。

除了台下数十名观众,还有逾千人通过直播视频观看,大多是自闭症孩子父母。对他们来说,自闭症并不意味孩子失去一切学习能力,但也绝不等于诞生了某个领域的绝对天赋,他们需要漫长的探索,才能助孩子得一技之长。

大多家长希望社会终有属于自闭症群体的平台和机会,就像这场音乐会上所展示的一样。

这一个晚上,他们是自由的

现场,《夕阳萧鼓》《丢失一分钱的愤怒》《博士》……弹奏难度不小的曲一首接一首。

“这场音乐会叫做‘星星相约’音乐会,在柏斯琴行的支持下面向全国心智障碍群体,每次由选定的自闭症群体家长组织,遴选心智障碍演艺人士出演,邀请专业文艺人士助演。”发起音乐会巡演的是周博涵父亲,他们一家人,刚特意从上海来到广州。

在周博涵父亲看来,自闭症群体的成长需要漫长的耐心,需要家长耗费巨大的精力,在一日复一日的尝试中找到孩子合适的成长方向,还需要帮助孩子搭建学习和社交的桥梁,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事情,“正因此,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自由尤其重要”。

事实是,周博涵以及特邀演奏嘉宾郑森友、韦一哲的音乐,的确打动了倾听的每一个人。

当天晚上,沿街的店铺大多拉下了铁闸,琴行依旧灯光明亮。现场,郑森友、周博涵、韦一哲依次演绎巴赫、贝多芬、德彪西等名家名曲,手指在钢琴88个键子上舞动,音符流动了起来,源源不断。演奏交替之时,掌声交织,两两迅速交接,90多分钟里乐声不绝。

“他们完全沉浸其中了。”台下,有的家长引导孩子倾听;有的止不住赞叹;还有的与孩子模仿着敲击琴键的动作。就在韦一哲演奏《肖邦第一叙事曲》之时,身体重重地钉在了椅子上,而四肢却与钢琴、音符、曲子融为一体,神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

不少家长记忆尤深的是,随着曲子步入尾声,韦一哲的双手仍在琴键上舞动,头不知不觉中靠向了琴键,沉思,探寻,酝酿着下一个爆发,随着旋律随之而来的一个重音,敞开了笑容,随着音乐的结束,身体也敞开了,右手随之挥向空中,紧接着,是长达数十秒的掌声。

“表演得好不好?”“好!”合影时,韦一哲的自夸引得全场哄笑。

台下,除了数十名观众,还有逾千人通过直播视频观看,不断留言——“状态太好了”“行云流水”“好专业”“对音乐有想法”“应该多给平台和机会”……说到这里,突然,人们的思绪才回到了现实中——这一天的三位演奏嘉宾,都是自闭症人士。

他们看似天才,实际上,付出的时间和努力至少都比寻常人翻了倍。

他们的故事,比想象中更艰难

天才总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捷径,但他们,不是外界鼓吹的“天才”。

他们需要更全方位的支持和漫长的试错。学习才是最难突破的事情。和韦一哲一样,郑森友在两三岁时确诊自闭症,他的奶奶一直陪伴左右,回忆道:“童年的他眼不盲却视而不见;耳不聋却充耳不闻;能正常发声,却从不与他人交流。”

如今,郑森友可以随手弹奏巴赫的《第三英国组曲之前奏曲》,德彪西的《博士》,而且获取了中国音协钢琴十级证书。音乐是他的兴趣所在,却不意味着一点即通。时间回到过去,郑森友奶奶还记得,“森友6岁接触钢琴,每次仅仅能上三、五分钟的课。”

变化以年为单位。1年后,郑森友可以完整上完一节钢琴课。然而,这一年,他突患严重肢体抽动症,被迫中止学琴。花了一年时间,郑森友奶奶不断鼓励和支持,他克服肢体抽动的困难,开始继续学习钢琴,一直坚持至今。

而韦一哲几乎也是经历过同样的人生阶段。

他3岁时被诊断为中重度自闭症,4岁开始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在特殊学校完成小学、初中义务教育,19岁毕业于广州启智学校中职班,在接触艺术之前,眼神空洞,看不见期盼和愿望,情绪也不稳定。

后来,韦一哲进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接触了音乐、绘画,最初并坐不住,却是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支持下,一点点地学了下来,找到了爱好所在,开始一发不可收拾。12岁学钢琴、13岁学古典吉他及双排键电子管风琴、17岁学习古典音乐作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