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擦亮中国书法名城文化名片系列宣传活动侧记

2021-03-19 19:23:47 作者: 我市擦亮中国

▲王志立在工作室研习书法

融合创新聚能量 笔锋旖旎书辉煌

——我市擦亮中国书法名城文化名片系列宣传活动侧记

记者 高学艳 文/图

那些刻在甲骨上的一撇一捺,是魅力中国字的源头、历代书家取之不尽的营养宝库,更留在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赋予安阳这座古城独特的气质与灵魂……近日,我市多媒体融合创新,聚焦安阳书法名家,通过擦亮中国书法名城这张文化名片,为我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核心支撑。

春回大地,万物更新,拂去时光的轻尘,中国书法名城这张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名片再次闪耀出熠熠光辉。自2月初以来,我市书法名家王志立、刘颜涛亮相“中国书法名城·安阳书法名家系列访谈”大型网络直播,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为直播节目题字;原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包俊宜、刘洪彪,中国书协副主席张建会、张继以及著名书法家陈海良、王金泉等中国书坛大家纷纷为安阳书法名城点赞,给予我市书法领军人物极高的赞誉和评价;在全国书友的朋友圈中,“安阳”一词频频出现,为这次宣传活动喝彩,极大地激发了安阳书家的创作热情和家乡自豪感;安阳日报社充分发挥纸媒优势,陆续用《安阳日报》整版篇幅对我市书法名家进行深度报道和推介,安阳网的浏览量迅速攀升。中国书法名城——安阳一时火出新高度。

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王志立说:“这一切要从1月7日说起,当天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朴先后深入我市8名书画家的工作室进行调研,谋求开创中国书法名城新篇章,彰显安阳文化品牌的力量。”历朝历代遗存在安阳一带的大量书法碑刻,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多个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特色和发展变化轨迹,既奠定了我市在全国书坛的瞩目地位,又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如何让安阳人更加热爱安阳,让外地人更加向往安阳?市委宣传部围绕中国书法名城做文章,联合市文联、安阳日报社、安阳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了“中国书法名城·安阳书法名家系列访谈”大型网络直播活动,融合多种媒体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开展了擦亮中国书法名城文化名片大型宣传活动。

2月8日,第一期网络直播与大家见面,王志立走进直播间,就中国书法名城这张名片的获得侃侃而谈:“安阳成为首批获得中国书法名城荣誉的城市,是每一个安阳人的光荣。作为书法从业者,我们应该把书法艺术传承好,更有责任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辟出新的境界和新的天地,这也是安阳书家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在直播中,王志立从2007年凭借隶书作品成为中书协会员、2010年开始转攻行草书、2015年第一次以行草书斩获国展大奖说起,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娓娓道来。他说,中国书法名城需要多种书体支撑,多元化发展才能让这一称号实至名归。刘洪彪评价说:“在一批成绩显著、表现优异的书家中,王志立是出类拔萃、具有标杆意义和作用的一员。”直播吸引了大量粉丝观看,累计浏览量45.33万次。网友“碧树高楼”留言:“文化强不强,文字底蕴藏,世界看中国,中国有安阳——给这档节目的创办者点赞。”网友“翰德书画”说:“王志立老师不但自己遍求名师,还把陈海良老师请到安阳讲学,把行草书的火种带入安阳,对乡土的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钦佩。”

《安阳日报》在3月5日的邺风版面推出《沉郁苍秀 浑朴天然——安阳书家刘颜涛篇》,用整版篇幅刊登了刘颜涛的书法作品和诗作,许多读者看后爱不释手,欣欣然珍藏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强势复兴,河南产生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书法家,刘颜涛就是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篆书不仅在全国大型展览中多次入选、获奖,还对当代的篆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为中原沃土有像刘颜涛这样的一批优秀艺术家而感到自豪和欣慰!”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高度评价。刘洪彪对安阳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安阳书家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赞许,他说:“刘颜涛已经成为当代书坛,尤其是篆书创作方面一个现象级人物,或者说一个标识性的、代表性的人物。他生活、工作在甲骨文的故乡,拥有得天独厚的书法文化土壤和甲骨文遗迹的资源优势,几十年沉潜其间、深耕细作,熔铸锻造出辨识度极强、符号性极强,既具浓郁的古韵又显时代新风的刘颜涛式篆书。”3月12日晚8时,当刘颜涛带着他的作品走进直播间时,屏幕前早已有5万名网友等待观看。网友“A汉风墨韵味”留言:“什么时候也来我们西安的小学讲课。”网友“阿权”留言:“我是远在海外的书法爱好者,非常荣幸能听到安阳书法名家的讲授,太感谢这个平台了。”

众人拾薪火焰高,这次多媒体创新融合的集中宣传报道活动,活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推广,频频在微信朋友圈、抖音、视频号推送制作精美的视频,让每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成为宣传安阳文化的讲解员和旅游推荐官;网络系列直播与《安阳日报》将继续推介付维学、陈则威等另外13名书法名家,必将引发众多网友关注、点赞和转发,让这一活动持续升温,让中国书法名城大放异彩,极大地提高安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春风骀荡日,俱是看花人。“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优秀的文化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传承,一座“无日不春风”的文化古城才能够人才辈出,像月月当红的月季花一样欣欣向荣。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我们倍感自豪。

安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李中华 审核/郭敏

责编/ 朱琨编辑/ 田启青

安阳网: www.ayrbs.com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