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5日报道(文/张云龙 于嘉 魏婧宇)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北方频频出现沙尘天气。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3月14日至15日,一场十年不遇的沙尘暴袭击中国、蒙古国,吹得人们措手不及。中国经过多年生态治理,已经较少见到“这么纯”的沙尘暴了。此次强沙尘天气再次为人类敲响警钟,生态治理任重道远,统筹生态治理不能少了沙。而气候和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独善其身,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挑战,才能真正迎来蓝天无垠、碧水长流。
沙尘暴形成受多因素影响
15日清晨,许多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在昏暗中迎来新的一天。漫天黄沙中,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部分地区甚至不足200米,北京城六区PM10浓度一度高达8108微克/立方米。
“这是1978年以来,内蒙古出现的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暴。”内蒙古气候中心主任达布希拉图说,全区119个国家级气象站中有90个站出现沙尘天气,其中两个站出现特强沙尘暴。
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告诉记者,影响中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此次沙尘天气路径为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通过沙尘遥感动态监测可知,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从蒙古国开始发展,不仅影响范围广,移动速度也非常快。
内蒙古气象台副台长宋桂英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沙尘暴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与短时间内空气由暖变冷的异常天气现象密切相关。14日晚强沙尘暴袭扰蒙古国时,中国内蒙古上空主要是暖空气,而到15日清晨5时许,强冷空气来势汹汹、喧宾夺主。
沙尘暴不仅在中国北方地区造成大范围影响,也导致蒙古国多个省份进入自然灾害状态。13日以来,蒙古国北部地区出现暴风雪,在戈壁草原地带则形成强沙尘暴。截至15日,蒙古国后杭爱、中戈壁等多个省共报告10人死亡,强沙尘暴还导致58座蒙古包和121处房屋、栅栏被摧毁,数千头牲畜走失。蒙古国东部地区部分输电线路损坏并导致当地断电。
在这场多年未遇的沙尘暴中,随沙尘一起满天飞的,还有各种谣言。一些境外媒体“趁风扬尘”,散布谣言混淆视听,玩起了“甩锅游戏”“抹黑游戏”。一些韩国媒体报道称“来自中国的沙尘暴导致韩国民众呼吸困难”,企图营造“沙尘暴的发源地是中国”这一假象。BBC又用起了“阴间滤镜”,在报道中配上了警察在昏黄天空下的图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6日表示,环境和空气污染问题没有国界,对其起源等作出结论需以科学监测和综合分析为前提。赵立坚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说,根据中国监测机构的分析,此次沙尘天气源自中国境外,中国只是“途经站”。
“沙尘暴形成受沙源、强风、不稳定的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内蒙古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孟雪峰说。近期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加之降水稀少,地表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另一方面,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中国西北、华北等地先后出现大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沙尘暴就像一支前进的队伍,”内蒙古气象局局长党志成比喻说,“沿途有沙尘沉降,也有沙尘加入,不能简单说沙尘暴形成于某一地,要进行综合分析。”
统筹生态治理不能少了沙
这场自北向南几乎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同样席卷了广大中国民众的社交平台。人们对这场多年未遇的沙尘暴感到十分意外,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出照片或视频。“睁眼看着窗外,仿佛回到了2003年”,一名网友的留言道出大家意外的原因——近年来已经很少能见到沙尘暴了。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王鹏飞说:“沙尘天气并不可怕,就和下雨下雪一样是自然现象,通过生态治理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天气。”他表示,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住土壤和砂砾,起到减少沙源的作用,成林后还可以减缓风速、过滤风沙,降低沙尘暴的强度和频率。
生态学家指出,虽然荒漠化治理能有效减少沙尘天气,但在沙漠里都种上树也是不现实的。沙漠是在特定的气候、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如果不考虑沙漠地区气温、降水、植被等实际情况,盲目进行治理,可能出现“荒漠化——治理——荒漠化”的恶性循环。
沙漠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方是生态治理的良策。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乌梁素海,十几年前湖面萎缩,厚厚的水藻盖满水面,几乎见不到水鸟。如今的乌梁素海,水面一望无尽、碧波千里,鸿雁、天鹅在芦苇荡中游走。乌梁素海重获生机,有赖于当地开展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现荡漾的乌梁素海,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荒漠化草原和戈壁连成一片,没有在此形成亿亩以上的特大型荒漠,守住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防线。
中国向全球贡献治沙智慧
多位气象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此次异常天气现象的罪魁祸首。北极上空的平流层极地涡旋就像家长一样,管着冷空气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的能量就越稳定,也越能把冷空气牢牢锁定在极地,避免其到处乱跑。
可是近年来,北极随全球气候变化而变暖后,极地涡旋对冷空气的束缚力减弱,缺乏“管束”的冷空气变得不稳定,原本集中在一个中心的冷空气会分裂成两个以上的环流,甚至碎裂,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多发。
此外,与中国毗邻且在上风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境内分布着大面积荒漠化土地,是境外重要沙尘源。据统计,2016至2020年,中国春季发生43次沙尘天气,其中24次起源于境外。
显然,防治荒漠化、减少极端天气、应对全球变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事外,而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挑战。
和合共生,命运与共。中国以身作则、积极作为,几十年来,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据内蒙古气象局介绍,中蒙边境地区气象部门已开展多项合作,包括干旱和荒漠化评估技术合作,人工影响天气方法、技术以及人工增雨和防雹技术合作,协助蒙方进行蒙古国南戈壁省高空气象观测站的运行维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