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黄金一两茶!谁在为天价茶叶“注水”
天价茶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在新茶上市的时节,茶价一路飙升的离奇程度,还是引发了公众热议。今年春节假期刚过,多款武夷岩茶就因为每斤四五十万元的天价引发舆论批评;清明节后,一则“10公斤茶鲜叶拍出1068万元”的新闻刷爆网络。近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福建武夷山、南平、福州等地采访发现,有的茶企在定价时按照“一两黄金一两茶”的标准,给一款茶定价十几万元,有的甚至远超金价;有的茶企自称制作了一款“非卖品”或“品鉴茶”,但流向市场后,也被炒成天价。
对于制作工艺复杂的武夷岩茶等茶叶来说,价格比普通茶叶高无可厚非。但是,真正高价高品的茶叶其实较为稀缺,市面上的大部分天价茶,其价签都远远超出了实际成本,偏离了市场规律。据记者调查,天价茶先是受到经销商炒作,而茶企为了商业利益对高价持默认态度,甚至以此为噱头行以次充好之举;一些传统的制茶“大师”,也配合商家包装自己,其照片和签名可助推茶价翻上十几倍;对于送礼者来说,尤其青睐“不管好不好,只看贵不贵”的茶叶礼盒,也助长了价格虚高的歪风。正是生产、销售和消费端彼此间的心照不宣,构建了令消费者苦不堪言的“天价茶链”。
茶叶还没泡,就被各类厂家、经销商、所谓“大师”疯狂“注水”,还有消费者或主动或被迫为其买单。卷进如此充满功利的恶性循环,难怪天价茶乱象常年饱受诟病却实在得不到扭转,反而愈演愈烈。如果任由天价茶叶横行市场、 虚假宣传成惯用手段、以次充好演变为潜规则,不仅会损害高品质茶叶的信誉度,伤害热爱饮茶的百姓感情,也会危及整个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亵渎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今年这轮天价茶引发的舆论风暴,已经引发对整个行业的监管风暴。2月份,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出整治通知,福建省纪委监委公布了涉及“天价茶”问题的信访举报方式;3月份,在知名龙井绿茶产地杭州市的上城区,上城区纪委区监委派驻第二、第三纪检监察组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
纪委的介入,无疑是这轮监管风暴中备受关注的亮点。“天价茶链”未能斩断,虽然与行业顽疾积重难返、缺乏科学评判标准等诸多客观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尚未形成足够健全有效的监管体系。单单是市场监管部门对经销商环节做些约束,远不能肃清用天价茶送礼的歪风,而此风一日不散,虚标茶价及其滋生的各类乱象就难以杜绝。到底是哪些人、本着何种原因在购置天价茶,这些天价茶又最终倒进了谁的茶杯?相信纪委的按图索骥,会成为规范高价茶乱象的有力武器,也期待更多地区政府部门能够形成合力,让茶叶生意真正成为一杯“清茶”。
茶叶不是炒作攫利、攀比送礼的天价工具,不能为利欲放纵或权势腐败背书。挤出茶叶本不该背负的“水分”,是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步,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一环,也是打击腐败奢靡之风的重要举措。
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