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派新闻报道,当事车主张女士介绍,2月21日,父亲开着特斯拉载着四人从外边回家。经过一个红绿灯路口,准备减速时,突然发现刹车失灵,导致连撞两车,最后撞击到道路边的水泥防护栏才停下。
张女士表示,她的父母都在该次事故中受伤,母亲全身多处软组织受伤,父亲头部轻微脑震荡。事后,她因内心恐惧找到特斯拉官方,要求将车辆退回。但因为特斯拉方面多次推诿甩锅,不予正面回应,所以她才采取这样一种方式维权。
3月10日,“特斯拉客户支持”微博针对此次维权事件称,交警方面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显示:认定张先生(车主父亲)违反了相关法律关于安全驾驶和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的规定,对事故应承担全部责任。
经过对车辆数据和现场照片的查看与分析,特斯拉发现车辆在踩下制动踏板前的车速为118.km/h,制动期间ABS正常工作,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了作用,未见车辆制动系统异常。
盘点:
特斯拉一年来多次因事故被关注
媒体曾报道过多起特斯拉与消费者的纠纷。
2020年3月29日,家住广州的兰女士(化名)称,3月17日,她驾驶一辆特斯拉Model3行驶在黄埔区香雪四路并开启了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此时车辆时速约52公里。但该功能开启后不久,方向盘突然自动左转,车子冲向左侧花基,连续与两棵树发生碰撞,损毁严重,兰女士本人也因此受伤。
2021年1月,有网友爆料,一辆特斯拉Model3在上海市某小区地下车库“自燃并爆炸”。
同月,网传山东一辆特斯拉Model3失控冲进商场厕所,据司机描述,失控原因是踩不动刹车所致。1月6日凌晨,特斯拉售后平台微博公开回应此事称,由于事发路面存在积水,车辆急转弯时车速过快且路面湿滑最终造成了事故。车辆行驶过程直至事故发生期间未见任何异常。
同月,特斯拉回应南昌车主的充电故障,系因国家电网电流太大。1月31日,国家电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南昌供电分公司官博回应,“电源线路电压稳定无异常”。对此,2月1日,特斯拉在官方微博致歉,称已妥善解决用户问题,在对故障原因进行检测和调查。
2021年2月,北京一特斯拉被指刹车失灵连撞两车,引发关注。对此,特斯拉官方微博回应,由于路面上结冰制动距离不足导致追尾事故,车辆已修复完毕。
官方:
今年2月五部门曾对特斯拉联合约谈
2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发布消息,称已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就消费者反映的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共同约谈了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要求其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详情>>
特斯拉在同日回应,诚恳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并深刻反思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加强自检自查。
2月5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公布,特斯拉召回部分进口ModelS、ModelX车辆。
媒体声音:
谁给了特斯拉“不妥协”的底气
当日,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车顶维权”成热点,是谁让谁不“体面”?》
文章称,出现这样的事情,到底是车主的不体面,还是车企的不体面呢?
事实上,这不是相关车企第一次遇到“车顶维权”,这也不是“车顶维权”第一次引发舆论热议。站上车顶维权既不安全也不体面,于公共秩序更无益。于上海车展而言,出现这样的事情,有关方面应当依法依规,该调查的调查,该处理的处理。与此同时,在社交网络上,也有不少舆论认为,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关切,车企应当更加认真,直面问题。面对消费者的质疑,车企不能只强调客观因素。
4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文章《谁给了特斯拉“不妥协”的底气》。
文章称,从网络舆情来看,特斯拉高管的傲慢回应,让很多人感到费解。尤其“近期的负面都是她贡献的”“我觉得她也很专业,背后应该是有人的”等表述也不太妥当。客观来说,一家企业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作为一家“明星”企业,应该具备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态度。
诚然,极端维权方式不值得鼓励,但正如一些网民所说:如果消费者能顺畅维权,谁会冒险站在车顶维权?当然,无论是涉事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在法治框架内表达诉求,既不能鼓励维权者“一闹就灵”,也不该让人觉得企业方“店大欺客”。如果车企不能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不能保障消费者安全行驶,甚至恶意猜测维权者的动机,可能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之一,也是全球知名车企争夺的重要市场。无论哪家车企,都须对中国市场有敬畏之心,诚恳接受消费者监督。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车企应建立畅通的投诉处理渠道,不能让客服电话总处于占线状态,或是“态度很好,就是不办”——否则,长此以往,相关车企很可能被市场边缘化。
4月20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文章《特斯拉车主再维权:双方表达难称理性,当以诉讼解决问题》。
文章称,单方的说法、数据以及主张,是否经得起推敲需要权威、专业、中立的调停方来做判断,但有倾向性的脸谱化对方是不可取、不理智的做法,这既包括车主所坚称之“特斯拉刹车失灵”,也包括车企所给出的“超速违章事故车主”称谓。
车主维权个案,于社会而言激起浪花可能终究有限,车主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为与选择也大可商榷,但其此前选择通过司法渠道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当在实体和程序上得到充分支持。对大型车企而言,尽可能的争取自身利益同样会得到法律的保护,但通过某种公关话术对车主进行“脸谱化”暗示,却也是并不高明、难称理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