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短视频造假套路:为了卖惨竟把小孩掐哭

2021-04-27 09:44:09 作者: 央视曝光短视

这种造假视频牟利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骗取了公众爱心,消费了社会善意。在凉山,假视频制作团队打着扶贫的幌子,获取不法利益,而在上海,有几位阿姨遭遇的则是以慈善为名义的骗局。曾经在某平台极其活跃的某视频号先后发布了五六十条视频,男主角经常为了帮人潸然泪下,根据平台显示数据,很短时间内就吸粉超过200万人,随即,视频号主人以伸张正义、资助孩子为名,直播卖起了珠宝。

煽情再加上眼泪,打动了不少粉丝们的心。杨女士从2020年12月开始,前前后后购买了所谓海洋之星、钻戒、蜜蜡、珍珠等共计两万多元珠宝,可货到后,杨女士欲哭无泪。

投诉人 杨女士:蜜蜡我都不好意思说卖400多,原价好像是2900多,鉴定下来说是塑料,人家也不给我鉴定了,直接说不要鉴定一看就是假的。

记者介入后发现,类似的投诉并不在少数,并且不光珠宝是塑料的,连视频号主人卖惨的故事也都是虚构的。

然而,面对投诉,平台只是下架了相关视频号,这位视频号主人干脆转移到了另一个平台上,换了个马甲,继续他的情感故事。受害者们投诉无门,退赔无路。专业人士指出,视频造假屡打不绝的原因之一,就是涉及部门多,定性难,不法人员违法成本极低。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王四新:涉及到多部门,如果涉及到地方治安案件的话,涉及到地方公安,那到底谁来出手,以什么方式出手,需不需要联合,怎么联合,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都大量存在,但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实际上,相关部门一直重视网络视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19年,《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出台,明确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2020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平台要落实管建同步,对违规不良内容实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阻断。

短视频和直播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业态和营销模式,确实带来了新的致富机会,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做什么事都该有底线。一小部分人利用公众善良和信任造假牟利,污染的是整个网络环境,伤到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去年下半年,部分平台联合发布了《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营销平台自律公约》,平台将共享严重违法主播信息,完善违法行为处置公示制度。让造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才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