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 向云南这群身负“重任”的“铅衣人”致敬

2021-04-30 01:46:01 作者: “五一”劳动

这些话,刘达也常用来宽慰家人,不过,这并没有打消家人对他的担心——只要得知什么食物能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家人们就要寻来,“逼”着刘达每天食用。“我只有乖乖吃,家人才能放心些。”刘达笑着说。

不过,在他看来,相比介入手术的意义,辐射影响不值一提。10年前,刘达前往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介入治疗,学成归来后,成为省一院开展神经内科介入手术的第一人。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刘达一年365天坚守岗位、甘于奉献,像极了身披铠甲的战士。

陈志明。供图

陈志明:30年的铅衣人生挽救数万名患者

“很好,结束。”话音刚落,省一院放射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志明关闭控制室的话筒,起身到更衣室换上铅帽、铅围脖、连体式铅衣。洗手后,他再次进入手术室,中途休息时间不足5分钟。

从早上8点上班到10时30分,陈志明已进行了两台介入手术。“患者等着,我们得抓紧时间,今天我要参与的手术有5台,下午还有一台TIPS手术,那个手术时间会更长些。”陈志明一边说着一边大步流星地走进手术室,铅门也随即关闭。

陈志明于1990年参加工作,1991年,他开始接触学习介入治疗。这种微创、高效、精准的介入技术,是当时与内科、外科并驾齐驱的第三大临床学科。带着挑战和对未来的憧憬,陈志明在介入诊疗方面一干就是30年。

恶性肿瘤、出血性急病的急救、血管疾病……如今介入手术被运用在越来越多的手术中,陈志明的手术范围也逐渐扩大,每次都在挑战铅衣下的极限耐力,40分钟、2个小时、4个小时,最长一次手术达到了6个小时。改变的是时间,但不变的却是那份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然而从事这个行业,注定要选择亏欠,要么是家人,要么是患者。身为一名党员,更作为省一院医技党总支副书记、医技第二党支部书记,陈志明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答应家人的旅行屡次爽约。

只是,陈志明表示家人对此很理解。“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作为一名党员,只有顾好大家,才能维系好小家。现在科里很少让我出急诊了,我还能经常和家人一起吃个晚饭呢!”

根据医院规定的50岁可以不用再出急诊手术,但今年55岁的陈志明偶尔还会出急诊,每天钻进介入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即使不用他手术,他也会透过控制室,指导年轻医生操作。“我可能做不到我的老师张金山那么强大,今年快70岁了,还在做介入手术,但我希望我能以他为榜样,锻炼好身体,一直坚持做介入手术到60岁,尽可能地为更多的患者贡献自己微薄之力。”陈志明说。

对此,在省一院挂职放射科行政副主任的王玲很是感慨:“虽然我们身上戴着X线计量仪,每三个月更换一次,一旦发现射线超标,我们就得换岗,但即使没超标,射线也在慢慢改变着医护人员的身体状况,眼睛晶状体浑浊、凝血功能差、腰肌劳损、睡眠障碍等情况较为常见。身为医者必须有奉献精神,这也是‘铅衣侠’入行的初衷。”

王玲是中组部、团中央共同组织的第21批赴滇“博士服务团”中的一员。多年的介入和科研工作让他深知责任远比个人得失更重要。

陈志明也说:“既然要悬壶济世,就注定要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别人的健康,这是我的选择,其他的都不重要。只希望有更多的医生能加入到介入行列,造福患者。”

云南网记者彭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