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曾振伟:公共艺术是城市灵魂的表现

2021-05-11 22:53:51 作者: 专家观点 |

但是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述说历史的公共雕塑很棒,但能够承载得了展望北京当下与未来的现代艺术载体却很少。我去年在北京一艺术院校中做学术交流的时候跟院校内的一位学者交流,发现目前即便是在国内排名很高的艺术院校里,能很好地理解现代“形态学”的老师与学生却很少,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但这其实也是目前国内公共艺术观念的一个缩影,如果艺术创作者连形态学都不懂,作品又如何体现时代意识?

用新科技打破

静态观赏公共艺术的形式

收藏周刊:大家都看到近两年深圳的艺术生态发展也比较好,这方面深圳跟广州相比,您怎么看待?

曾振伟: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构建层面,深圳的城市生态就不及广州的丰富了,就像我最近在广州创作了一件新的城市公共艺术《拥抱世界》,矗立在中信广场旁边新ICC大厦中央广场上,这是我首个利用“声光电”与观众互动的大型作品,或者说首次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复杂结构相结合的一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每位观众都可以在这件作品上,按自己喜欢的场景故事来定制专属的灯光演绎,在交互中感知公共艺术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意识。对比而言,深圳虽然会在挺多交互展览上呈现交互艺术,更多都是临时性的互动装置,但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上都已经能支持艺术家把这种前沿交互的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运用在城市永恒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上,用新科技、新观念、新语言,打破过去观众静态观赏公共艺术的形式,让观者和作品形成一种有互动、有思想、有情感的碰撞,这应该就是城市文化形态的一种进步。这种战略高度与文化建设的规模便已经能证明广州这座城的远见。所以我们对广州公共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信心的。

曾振伟《拥抱世界》

收藏周刊:面对现代化的建筑,您认为如何能更有效地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公共艺术作品?

曾振伟:我们考虑在这样的空间里创作公共艺术的时候,首先就要知道或者揣摩出在周边建筑物所在区域里,能起到辐射能量的代表可以是什么?其次,再用艺术家个人所能积累的文化积淀与艺术理解进行文化表现摸索,这几者交集在一起绽放出的内容,就是公共艺术所能承载的文化,也是我们公共艺术家们必须要懂得的道理。很多人没搞清楚,公共艺术和自由艺术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甚至还有些在大学里从事艺术教育的学者都存在有认为公共艺术不是艺术的狭隘认知,把公共艺术的社会意识渺小化,以为把架上雕塑放大了就可以作为公共艺术,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这也就导致有一些雕塑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在某些传统绘画意识的支配下,会刻意凸显女性的身体部位来吸引眼球,当它们矗立在公共场合时,它无形中诱发了民众一些低级趣味,俗气的遐想,这种摆在公共场合的艺术对民众进行消极引导以及低俗意识的诱发,是起到了污染公共意识的作用的,对这样的公共艺术我们应该要有所警惕。

曾振伟艺术简介

曾任暨南大学教授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艺术总监

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博士学历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

法国巴黎泰勒艺术基金会会员

广东省包装设计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席

创意中国设计联盟(CCDC)副主席

第40届广东之星设计大赛组委会主席

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

广州市政府户外广告设计规划评审专家

韶关市政府顾问

曾振伟创意设计有限公司(OSD设计机构)创始人兼艺术总监

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曾振伟文化大师工作室称号

关于城市艺术季

以艺术介入城市,赋能城市发展,助力城市升级。“城市艺术季”作为一个可延续、可持续、可复制的文化活动品牌,计划每年举办一次,活动内容由专业公共艺术博览会平台+高端学术论坛赋能+商业综合体互动+专业联展+城市艺术特别活动策划等板块组成,实现打通城市公共艺术上下游市场,将艺术融入城市不同空间,构建新的关系美学,促进艺术家与城市之间的沟通,推动作品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提升城市特色品牌和综合竞争力,更好的开发当地文旅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激发市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关于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作为国内首个公共艺术博览会也是城市艺术季的重点子项目,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影响世界,以市场为基础,学术为导向,审美为目标,业态发展为驱动,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化、自由化、市场化、场景化的公共艺术展示、资源对接平台。2021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将划分为当代雕塑、数字科技艺术、公共艺术项目、美学生活、城市空间五大主题展区,定位城市精神,活络艺术市场,开创公共艺术领域独一无二的盛事。此外,展览也将通过论坛梳理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发展脉络,对公共艺术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探讨。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19-22日

展览地点:保利世贸博览馆

展览规模: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