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幅浮世绘原版古画现身上海 呈现江户时代“浮世万象”

2021-05-18 11:25:37 作者: 百幅浮世绘原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5月18日报道:即日起至8月8日,“浮世万象——百幅浮世绘艺术珍品展”在世博会博物馆1号临展厅展出。展览集中展示了日本江户和明治时期的浮世绘原版文物级别古画,展出的100套作品全部来自日本浮世绘三大私人收藏家族之一的浅井家族。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恢复与重塑”下,展览在中国首次展出日本民间传说中神兵天将战胜病魔妖怪而使百姓恢复健康的故事,表达对健康生活与和平世界的美好期盼。

浮世绘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是一种以版画为主的艺术类型,字面译文为“虚浮世界的绘画”。它以世俗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文化与审美趋向。浮世绘作为日本的大众艺术,从莫奈、梵高等这些欧洲印象派大师的时代至今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广泛青睐。

展览分为“城”、“季”、“娱”、“信”四个版块,描绘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市民生活、山川景物、戏剧人物、民间传说,全景式呈现了浮世绘这种日本代表性艺术形式和文化象征的精彩魅力。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恢复与重塑”,“浮世万象——百幅浮世绘艺术珍品展”在中国首次展出日本民间传说中具有魔幻色彩的神灵鬼怪、以及神兵天将战胜病魔妖怪而使百姓恢复健康的故事。在全球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策展人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表达对健康生活与和平世界的美好期盼。同时也是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恢复与重塑”的呼应演绎。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 凯风快晴》

作品中除了中国观众熟知的葛饰北斋、歌川广重、歌川国芳、月冈芳年、杨洲周延等名家及相关名作外,部分作品为首次来华展出。展品中的七成作品为大幅三联画,历史背景内容丰富。

歌川芳虎《东京日本桥风景》

浮世绘来源于生活与民间,同时也反映着当时的日本文化背景,被后世冠以“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歌川芳虎的《东京日本桥风景》描绘了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日本桥桥头人群熙攘的场景。法令告示牌于桥左侧高竖,牌下设有用于防火的储水木桶。除了人力车与马车,自行车也穿梭其中,更有西洋男子骑马从画右侧前来。画中的许多细节展现了西洋文化的逐步融入,是一幅展示江户城风俗变迁的珍贵浮世绘。

此外,展览特别选取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作品,比如描绘“五节句”习俗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诸多中国文化元素,折射出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

杨洲周延《江户砂子年中行事 端午之图》

杨洲周延的《江户砂子年中行事 端午之图》描绘了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初期端午节时热闹的景象。奈良时代,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传入日本,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演变成菖蒲节、男孩节。在日语中,“菖蒲”与“尚武”一词的发音相同,且菖蒲的叶子形状与剑的形状相似。观众可从画的左侧看到众男孩手持菖蒲制作的剑进行竞赛,意在祈愿男孩身体健康。画里右上方悬挂着一面很大的鲤鱼旗,据说是从江户时代中期开始形成的风俗。明治维新后,端午节改为阳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儿童节。

杨斋延一《佳人雪见之清乐》

杨斋延一的《佳人雪见之清乐》是一幅描绘雪景中明治时代的音乐聚会,琵琶、琴、二胡、横笛等中日乐器混合演奏,体现了中国乐器音乐文化对日本音乐的影响。其中,二胡由北方游牧民族在唐朝传入中国大陆,在江户时代传入日本。琵琶相传起源于萨珊波斯,在汉朝传入中国,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在日本,最早的琴可以追溯至日本弥生时代,与琴形状相似的古筝则是在奈良时期传入日本。

与国内诸多浮世绘展览不同,策展人采用世博会的独特视角进行了一次艺术解读。展览通过浮世绘呈现了日本版画与中国版画技艺和传统文化的交融互鉴,籍由日本参展1867年巴黎世博会、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等机缘,浮世绘走进欧洲大众视野并对欧洲美术界产生重大影响,自身亦吸收外来文化而丰富其叙事表现的世界性,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互促共荣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井上探景《雪月花之内——浅草金龙山之图》

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到浮世绘名作中出现的中国乐器,也能看到后期对欧洲产生诸多重大影响的作品。受此次展览巧妙融合了世博馆展览体系三个特色维度,藉浮世万象而:观城市生活,览大千世界,赏世博精髓。

除了展出百幅珍品外,此次世博馆还联合中央美院青年师生创作了精彩的“动态版浮世万象”,结合当代审美意趣、社会风俗以及热点元素,选取喜多川歌磨、铃木春信、鸟居清长、东洲斋写乐、歌川广重等浮世绘名家作品,进行内容再创作和动画设计,年轻的观众会有不一样的有趣体验。在艺术跨时代的交融中,努力做好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中国青年一代提供展现的舞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