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老家洪泽乡下的家家户户,在为吃端午粽做着准备。
门前的河塘,屋后的沟渠,一簇簇青翠欲滴的芦苇,自由自在地生长,碧绿修长肥厚的芦叶,仿佛也能读懂“端午”的来历,仰慕屈原的高风亮节,期待村邻成群结队来采摘。二大妈、三婶子一边唠嗑家长里短,一边提着竹篮、柳筐,直奔芦苇茂密纵深处而去。话语倒豆,芦叶噼啪。惊扰窝中抚育幼鸟的白鹭。小白鹭露出好奇的眼睛,张开嗷嗷待哺的黄嘴丫,扑棱棱肉乎乎毛茸茸的软翅;此时,白鹭妈妈在上空呱呱盘旋……三婶子、二大妈也许触动了做母亲的恻隐之心,赶紧挪动采摘方向,远离鸟窝,好让白鹭母子团聚。
采摘芦叶,选取肥厚修长的,芦苇根部太老的叶片和叶梢鲜嫩的叶片,都不会采摘。太老的叶片上会有斑点和裂纹,太嫩的叶片,缺乏韧劲和芦苇特有的清香。采摘的每一片叶子,整齐地一摞摞摆放。等到篮满筐溢,肩扛手提,满载而归。
粽叶采摘回来,取个大澡盆,挤压门前的水井,清澈甘甜的井水汩汩,漫溢粽叶。漂洗干净。点燃大灶,烧一锅滚烫的开水。粽叶分批汆水,取出凉透备用。淘洗上好的洁白如玉的糯米,漂洗、浸泡。糯米每个米粒吃透适中的水分,抓一把浸泡的糯米在手中,能自然舒坦地散开,浸透的糯米已经可以备用了。
包粽子,那也是技术活。邻里相帮,二大妈、三婶子、新媳妇、大姑娘大显身手。两片粽叶左抱右搭,窝成圆锥状,抓大把的糯米,包裹紧实,密不透气。嘴里咬着一端线头,粽子在手里翻来覆去打转,10几秒的工夫,四角、五角、六角粽子就呈现在篾篮箩筐里,每10个系成一撮——实实在在。有大枣粽——黏黏甜甜,有红豆粽——红火粘连,有桂圆粽——高贵圆满,有火腿粽——黏腻鲜香。原来,粽子蕴含这么多寄托。
家里的大灶炉膛生火,粽子放进六张大锅,大火烧开,小火蒸煮,热气缭绕,清香蒸腾,自厨房满溢,在庭院弥漫,在乡村飘散。农家人包裹的粽子,清香黏糯诱人,总是儿时眼馋的美食向往。
每逢端午,“追节礼”的队伍,在江淮的乡村异常忙碌。小伙子媒妁牵线,刚相中姑娘,第一年端午节必须去女方家“追节礼”,乡约民俗,谁敢违拗?男方家笆斗、篾篮满载几百个粽子、鸭蛋,担子悠悠,一路欢喜。来年,小伙子想在秋冬娶妻成家,端午继续“追节礼”,诚挚表达娶妻进门的心意。女儿出嫁的第一年,家里的娘亲,在端午节早就备好粽子、鸭蛋——到女儿家“还节礼”。
老家洪泽因湖得名,悬湖湖水的浪头和湖风十分硬朗。端午期间,天气早晚凉,凌晨下地套上夹袄,中午吃饭穿着短袖,是见怪不怪。湖水丰沛,沟塘渠满,为芦苇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天地。家乡人也心安理得地独享鱼米之乡的这份馈赠。逢端午,一向忙于农事的村邻,有闲暇,采粽叶,包粽子,送节礼。
过了端午“割麦插秧,累到骂娘”,抢收抢种的农忙季节已经到来,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忙起来一身汗水,稍厚的夹袄哪还穿得住呢?这就印证了家乡洪泽乡下的俗语——吃了端午粽,好把棉衣送。 2021-06-13 00:00:00:0■赵建业15014201吃了端午粽,好把棉衣送/enpproperty
来源: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