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道腴(1996)。制陶瓷用的黏土和釉,页120-246-47、49。财团法人徐氏基金会。陶瓷释意概述--「陶」与「瓷」的区分检讨,页41-60。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研究期刊2002。瓷器与中国。国际在线—中国百科,第二十章:网上博物馆:瓷器与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在英语中,「中国」与「瓷器」同为一词,China一词开头字母大写意为中国,小写则意为瓷器,可见中国与瓷器的关系何其密切。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由於工艺技术不够成熟,其中又以青瓷制品居多,故以此称之。中国真正成熟的瓷器出现约在东汉时期(西元23-220年)。瓷器首先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之後制瓷技术由南方传入北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白瓷的产生,瓷器的发展是从单釉瓷到彩瓷,绝大多数彩瓷都是以白色为底色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因此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初的唐、宋时期,中国制瓷技术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明(西元1368-1644年)、清(西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瓷器此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主要特徵是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瓷器生产的数量和品质都达到了高峰。南方城市景德镇有“瓷都”的美誉,为朝廷的御用瓷场,称为「官窑」,主要为宫廷烧制用瓷,当地一些小民窑则负责民间用瓷,以晚明青花成就最高。景德镇瓷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中国瓷器向国外输出的历史最早开始於8世纪。在此之前,着名的「丝绸之路」早已沟通了中外商贸及文化交流,中国被誉为「丝国」;进入8世纪後,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开始以「瓷国」享誉於世。
<瓷的特性>
瓷土的来源为原生黏土(或称残留黏土),这是指一些黏土直接在母岩的原地位形成,没有经过水、风、冰河的迁徙。原生黏土不常见,因为风化後的产物一般都会被水带走,流入河、湖或海里。原生黏土一旦清除岩石碎片後都比较纯净,没有被非黏土矿物所沾染,原生黏土的价值就在於其纯度与白度。大多数的高岭土就是原生黏土。
瓷是一种瓷化的白色器,多半带点半透明,以较高的温度烧制,形成紧密、不透水的物体。在中国,至少从汉朝,就有用白色黏土烧制器皿的记载,窑温可烧到约1200度。至於以高岭土为主要黏土烧制瓷化的白色瓷器,在中国至少是西元600年,比欧洲早了1200年。早期中国的制陶人是先利用高岭土来作一种软质的白色土器,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他们知道要烧高窑内的温度,并以高岭土内参适当的添加物,以制成质硬、色白而半透明的真正瓷器,瓷器的发现,是窑业发展中技术上的胜利。
制造瓷器,都必须很小心的避免遭铁或其他杂质所沾染,否则白壁就很有可能有瑕疵,所有的器具使用前都需加以清洁才能保证其品质。
<陶瓷之别>
陶瓷是人们习惯的一种称谓,在原料、烧成温度、釉面装饰上都有本质的区别。最显而易见的外部区别是:瓷器敲击时声音清脆、洪亮,具有透光性,吸水率小;陶器敲击时声音嘶哑,不具有透光性,吸水率大。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关系却又是相辅相成的,瓷器在许多方面借用了陶器的制作技术,如器物的成型、窑炉的装烧、装饰的技巧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的产生。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史前文化中曾经普遍发生的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各自独立创造出来的产物;可是瓷器却是中国伟大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