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筷
2011-12-03 09:32:15   来源:   点击:

    筷子,是吃饭挟菜的用具,台湾话为「箸」,早期农业社会使用竹筷子,都是一般民家就地取材,将生长在身旁的竹子砍下,将竹节与竹节间锯断,劈成竹条,修成尾端圆形,长约18公分,宽约0.5公分,手工削制成正方形断面的细长竹条。到西元1932年,竹山张和顺先生发明机器制箸机,以脚踩方式拉动切削,使得竹筷制造业很快兴盛起来,往後将制箸机不断的改进,使得生产快速、成本降低,形式也增多,有单生筷、双生筷,有素色、有涂装,有平面、有花纹,其乾燥方式也由日晒改为机器烘乾,与双氧水漂白。

    竹筷生产民国50年代以後才开始使用马达为动力,当时大部分竹筷初胚都在竹山镇较山区的地方加工,再运至竹山镇上,由工厂购买後加工处理,修整形状,削制成圆形、方型,或染色印上图案、观光地名,包装贩卖。

    民国63年竹山工业区成立後,已经有大规模的竹筷厂商进驻。民国70年时,政府为预防B型肝炎传染,大力推广餐饮业使用免洗餐具以维护国人健康,促使国内竹筷加工业如雨後春笋般发展起来,曾有一段辉煌时光。民国80年代,因为工资成本提高等原因,厂商纷纷外移,状况已经难以再现。

    筷子是人们进餐的用具,是由中国人发明的。筷子的发明至少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商朝。远古时候,人们吃东西都用手抓。为了避免炙烫,偶尔辅以棍棒,久而久之,学会了挟食的本领。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始见於《礼记》羹之有菜者用挟。汉朝改曰「箸」,隋唐则称「筋」。「箸」和「筋」都与「滞」,「住」谐音,有停止之嫌。到了宋代,因「快子」是用竹子制成,便在「快」字上加「竹」部首,此为「筷子」的由来。

    筷子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可以说是手指的延长。而且不怕冷、热,因此,筷子迄今依然广泛应用,被誉为东方的文明。

    制作筷子的素材,除了木材外,竹材采用孟宗竹、麻竹、桂竹,筷子的种类有竹筷、木筷、玉筷、铜筷、铁筷、银筷、塑筷、象牙筷、不锈钢筷等。外形一般分为通体圆柱和下圆上方两类。其中,以不涂漆的竹制方圆筷最好。优点是:好用、不滚、易洗、无毒、美观、便宜。而其他材料做成的筷子诸多弊端,尤其塑胶受热後容易变形、熔化,彩漆涂料易脱落大多含有有害、致癌物质,金属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的食物时,容易烫伤嘴。

    天然材质的竹筷,无毒无害,而且非常环保。但竹筷不容易清洗,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存放的筷子筒应该选择镂空、底部不积水的,并做到经常清洗、消毒。

    参考资料

    1. 竹山地区竹开发三百年史竹艺竹情在竹山 黄世辉、林文龙、林秀凤、陆蕙萍 编着 竹山镇公所出版
    2. http://env.people.com.cn/BIG5/1075/42114/3878374.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竹藤工艺
下一篇:竹箩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