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棻。《台湾传统缠花艺术之研究》。(未出版)
缠花在台湾的流传,就作品形式可分为两大体系:一为福佬体系,一为客家体系。福佬体系以鹿港最具代表性,鹿港地区称缠花为「绣线花」,作品不大,最常见的是红色的「春仔花」,妇女於岁时节庆时做为发簪,以及过年时插在供桌碗饭上的「春仔花」,当地民众称之为「饭春」,台语「春」、「剩」同音,以祈求「年年有余」。鹿港地区缠花没落逾20年,1990年代後期,鹿港积极推展民俗活动,寻回消失的技艺,缠花工艺重获肯定,着名的缠花工作者有:梁洪雯、谢雅秀、施丽梅、施淑华、王秀菊、黄碧珠等。作品形式也从「春仔花」走向大型的欣赏作品。客家体系以苗栗地区最具代表性,当地作品以大件的花束为主,色彩缤纷华丽,作品置於立式木盒内,摆放於供桌上,取代清供的瓶花。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园区内的民艺大街有缠花工作者陈惠美进驻,将缠花工艺结合流行时尚,得以趋近民众的日常生活。
中文关键字: 女红 , 绣线花 , 春仔花 , 陈惠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