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佩章(2003)。中国钧瓷艺术,页100-101,页204,页216。中国郑州:中洲古籍出版社。
钧窑釉,一般来说始於宋初,北宋後期的官钧,是钧窑的发展的鼎盛时期和典型代表,尤其以河南钧台窑最为着名。近期,古钧窑址考古发现,证明钧窑的起源与唐代的一种黑釉带乳白色和蓝色斑的「高温窑变花釉」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所以许多陶瓷史学家习惯把钧窑釉的前身称为「唐钧」。钧釉从唐钧的花釉瓷器,接着北宋初年的月白釉、天青釉,发展到北宋後期的红、紫、青色彩变化莫测浑然天成的釉彩及元代的天蓝紫斑釉等,都充分表现钧釉在陶瓷发展的重要。近年来,许多陶瓷工艺家和各领域专家合作,对钧釉作更全面的研究分析,探讨窑变钧釉形成的肌理,并试图将钧釉和新科技、新材料、新观念相结合,以祈钧釉在现代陶瓷工艺的应用上有更新的突破。
钧釉是一种含铜氧化物,透过还原烧成的乳浊釉系,尤其是窑变的趣味,古来就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奥秘。其釉色大体可分蓝、紫两大类,如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以及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皮紫、丁香紫、火焰红、龙肝、马肺等多种窑变色釉。这些窑变釉色、釉质的呈色因素大致可归纳如下:
1. 釉料的组成:钧釉较一般釉多一些硷金属,是属於高硅低铝富的玻璃相磷、釉中还含有少量的钛、锡、铁、铜等氧化物,使釉引起液相分离而产生乳浊效果,呈现美丽的乳光釉质。
2. 烧窑的气氛:钧釉的烧成温度约1240℃~1270℃之间,采还原气氛烧成,透过还原气氛的控制使釉中的着色氧化物如铜、铁等氧化物成为氧化亚铜、氧化亚铁等呈现不同之红紫色调变化,是造成窑变釉色的重要因素。
3. 釉层中气泡的生成:由於钧釉高温时黏度高,烧制过程中,气泡较难排出,於是在釉层中留下许多残留的气泡,光线进入後产生漫射现象,是釉质产生乳光的原因之一。
4. 纹理的变化:钧釉常有奇妙多彩的流纹,其主要是因着色金属氧化物与气泡在高温时相互渗透,而形成不同深浅釉色交融的纹理。而蚯蚓走泥纹是古钧釉的特徵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釉层在乾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裂纹,在高温烧成过程中,黏度较低的釉部分流入填补裂隙而成。
钧釉突破传统,开创一内敛而灿烂的窑变色彩。在和窑火的互动下,使釉色相互渗透弥漫五彩斑斓,釉质则呈现耐人寻味的乳光质感,尤其釉面形成各种纹路和肌理的独特美感等,让人深切体会到自然造化的变幻意境与钧釉自身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