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陶解瓷九部曲。中国着名釉色及施釉工艺集录 注解http://www.art-support.com.tw/02/doc/doc2-1.htm 颜庆良。高市海青工商,教学研究,http://content.edu.tw/vocation/art/ks_hc/school/r3.htm 中国陶瓷。铜红釉http://www.chiculture.net/0817/html/c32/0817c32.html
氧化铜在还原火焰中,会由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金属铜。一旦溶解在釉中,被还原的氧化铜会生出各种红色调,自棕红到鲜血红,或从橘红色到淡桃红,到紫红色不等,从浓的深红到微蓝的粉红上,范围非常宽,关於铜红的变化其原因是由於釉的组成不同,烧窑的时间表差别,火焰烧成以及釉中含铜量不同等关系,所以说每窑都要求烧出一样的颜色,是非常困难的。烧制铜红,铜量一定要少,只要0.5~1.5%就够,用黑色氧化铜或碳酸铜都可以。铜红釉对火焰非常敏感,很难复制,如果还原太强的话,釉就会发黑和阴暗,最好的铜红色是在全部烧成过程,一直保持中性火焰,接着在成熟时,再来一阵强的还原作用,及正常的冷却,可使铜红更光亮,或是在釉中加入少量0.5%以下的氧化铁,亦可使红色调更光亮。
唐朝是第一次在偶然机会中创烧出高温铜红釉色,据考证是由四川邛窑所创。同时期,山西交城窰亦传有「白釉红斑瓷器」,此外并无後继者。
到了宋朝,河南禹县(夏禹的故乡)之钧窰,大量烧成钧红釉,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呈色各有不同的红,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成为钧红。其釉面并有不规则的流动状细纹,後人称之为蚯蚓走泥纹,这是钧红的特徵,後代亦有仿烧。钧红是最早的红釉,由於在釉料中不自觉的混杂进微量的氧化铜,在钧窑瓷器的烧造中,往往发现在青釉中同时出现了红色。靠着这一发现,瓷工在青釉中故意加入氧化铜,於是便发明了铜红釉。钧红釉的创制,为陶瓷的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而後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在掌握铜红釉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釉里红。釉里红是指用氧化铜着色剂在釉下绘制图案,以还原焰煆烧而成。由於这种红色花纹在瓷胎之上,釉面之下,故称釉里红,是进一步运用铜红釉的重大突破。
铜红釉在明代的重大成就是成功烧制出「霁 红」,是一种纯粹的深红,似暴风雨後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名称,要烧制出深厚滋润之感的鲜红釉色,不仅要严格控制烧成气氛,而且在铜分的配料上,还要掌握恰当的比例。
清代康熙时烧成的「郎窑红」是铜红釉技术发展的成功之作。郎窑红比明代的红釉更使人悦目,它具有鲜艳夺目的玻璃光泽,像红宝石一样瑰丽,又有鸡血红或猪肝红之称。铜红釉的发展正代表着历代制瓷工匠辛勤和智慧的结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