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台湾的建筑以木构架为主,大小木作皆重木雕装饰,小木作又称「细刻」或「凿花」,表现手法及题材最为精致而丰富,包括狮座、员光、雀替(又称插角或托木)、垂花(又称吊筒或花篮)、藻井、神龛、窗格等等。
例如庙宇中神像座落处之神龛花罩,有如「蜘蛛结网」般的装饰性的木雕,谓之为凿花;而且凿花细雕,可细刻到多层镂空,传统工艺专业术语所谓之「内枝外叶」的多层雕。除了北港妈祖庙、新港妈祖庙及三峡祖师庙等等的古老庙宇以外,目前由於台湾工资不菲而大陆却劳工低廉,因此大部分的凿花多从大陆进口,其中三峡祖师庙,更是雇请专业师傅到庙里,进行庙内各种形式的凿花工作,且为工极精致。
凿花技术从大陆传来时分别有福建的泉州、福州、漳州及广东的潮州等之别。
凿花的样式最先是画庙的画师画的。由於凿花师本身不定会画,但他们会请画师画好式样,再依样雕凿,久而久之,凿花的式样就流传下来了一些固定的形式,有些师傅会把整套雕法、雕凿时的操刀次数全部死记而背了起来,雕刻时或加或减的雕凿出不同的作品,希望他把式样画下来作为流传之用时,他们可能也画不出来,就算画得出来,其所画的也是抄袭古代流传下来的式样,再加以排列组合而已。
凿花的应用除了神龛花罩外,亦被应用在神桌上,在传统家具中,凿花多数应用在桌椅、床具、屏风等的雕刻装饰上。
凿花技艺的雕法可分为四类:
(1)圆雕(或称四面雕):如斗座、吊筒雀替。
(2)透雕:如楣梁。
(3)浮雕:如员光、雀替、吊筒、窗棂。
(4)多层雕:如吊筒。
凿花的作品提供了人们视觉上的丰富化,而其藉由立体形态的塑造,来达到视觉立面光影的变化,则为其深深吸引人们的地方。由於其表现的手法尚含其表面的质感处理,及其主题传达的传神度,亦提供了人们另一欣赏与谈论的话题。最初凿花的出现,便是以装饰为主,而随着其雕凿主题的不同,则又传达出不同的神韵情感。凿花的题材与内容大多以三国演义,忠孝节义...等传统故事为主要题材,不过可能是因为派别的关系各有所长,如人物、花鸟、水族......等而不同於艺术性的雕刻,凿花较着重主题表达的精确性及其各组元件之连结,且较艺术性雕刻来得复杂及多量,各部元件较小,不似艺术性雕刻之单一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