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到日治初期,鹿港『车路口』一带是锡器生产和行销的地区,鹿港镇也一直是锡器的中心。後来新增的锡舖有『爱兴』、『复兴』、『随意』、『建昌』、等,此时期的锡业非常兴盛,锡店曾经高达六至十家,因此有『鹿港打锡街』之称。
然而,日治时期日人因推行『皇民化政策』,凡是与我国民族意识有关的民间活动与事业都被全面禁止,而大肆倡导使用日式家俱及用品;并且对金属材料实施管制。鹿港制锡的原料几乎全由南洋进口,在金属管制的政策下,锡器制作只能由废弃汰换的锡器,加以熔解再制,造成品质欠佳的情形;当年街头的『收坏铜旧锡』(台语),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此时期不论是祭祀锡器或生活用锡器,都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
光复後到现在(约一九四五年以後),传统锡器一度兴盛,但随後又被铜器、瓷器以及物美价廉的合成材料所取代。鹿港的打锡师傅也纷纷转业,目前所剩的锡器工作坊仅剩三、四家。
『万能锡埔』的主持人陈万能先生,创新锡艺,以纯艺术的作品,赋予锡艺新的生命,更带动鹿港地区,甚至是全台湾对锡艺传统工艺的再重视。民国七十七年荣获教育部民族艺术薪传奖;更在民国八十二年,以作品『惜福』,荣获文建会第二届民族工艺奖金属类三等奖。文建会前主委陈奇禄博士曾题下『洪炉锻链,巧艺如神,一脉薪传,工夫精纯』十六字相赠,表示对万能大师的肯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