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石鼓,通俗的说就是出土于宝鸡市陈仓山上面的石头,因为长相象鼓,因此被称为石鼓,上面还刻有奇怪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刻石,它记述的是春秋时代秦国君的猎祭活动。石鼓以篆文书体将秦国君猎祭活动的经过以四言诗的形式雕刻在十个鼓形巨石上,意在“刻石表功”、“托物远传”。
唐代初年,石鼓发现于今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咀头村南的石鼓山上,恰当鸡峰山(亦称陈仓山)北陂,与古陈仓城隔渭水相望。历经千年沧桑,石鼓见证了秦人早期在今宝鸡一带立国创业、发奋图强的一段重要历史。当年出土的十面石鼓,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0年1月24日晚,CCTV探索发现栏目给观众揭秘了陈仓石鼓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可以通过页面下方的视频观看节目。
另外,宝鸡市为了制造新的城市名片,建了石鼓公园陈仓石鼓阁,高56.9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寓意周秦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尊崇地位。阁内集中展示石鼓文化及中国历代优秀书画作品,并供游人登高望远,领略秦岭渭水风光,观赏市容市貌。中华石鼓园将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圣地,成为宝鸡新的“城市名片”。
陈仓石鼓介绍
陈仓石鼓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刻石,它记述的是春秋时代秦国君的猎祭活动。石鼓以篆文书体将秦国君猎祭活动的经过以四言诗的形式雕刻在十个鼓形巨石上,意在“刻石表功”、“托物远传”。
唐代初年,石鼓发现于今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咀头村南的石鼓山上,恰当鸡峰山(亦称陈仓山)北陂,与古陈仓城隔渭水相望。历经千年沧桑,石鼓见证了秦人早期在今宝鸡一带立国创业、发奋图强的一段重要历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洛阳),秦人因护驾有功,得封“岐以西之地”建立秦国,秦人的领袖也由大夫升为诸侯,其第一位君主秦襄公率领秦人与强大的戎狄进行了连续四年的战争,最后战死在今宝鸡地区。他的儿子秦文公继任后,继续与戎狄作战,公元前763年,他率领700勇士“东猎”,历时一年,把秦疆土推进到了汧渭之汇,而这里正是秦先祖非子为周王牧马之地,于是,“乃卜居之”。据史料记载,秦国君“初开汧殹”,即举行敬祖祭天大礼,周王也派使臣参祭,石鼓诗就是记述祭祀活动,追述秦人征旅渔猎活动的咏歌。
石鼓组诗第一个系列包括《吾车》、《田车》、《栾车》和《马荐》四篇,记述了秦国君东猎的壮举。《田车》文曰:
阵列一般的轻车,稳健平安,身体高大的悍马,在辔头上扣着铜环。从六师中简拨出近卫人员,气象就迥不一般。左骖以建幡而自豪,右骖以奄割而雄健。当我们登上了周原,会知道秦国士兵,合理地守卫斯陕。我们原有的轻车,曾经过选取,才转徒到这边,随时引弓待射,已势所必然。这里有数不尽的麋麝鹿雉兔,周原上也常把那猎阵摆出。我们的士兵,都具有奔走的本领,大车也不怕雍地的湿侵。低一点的白泽兽,不去射它,就能将其活擒。这时候,多数人趋前围观,君子们也欢喜不尽!
石鼓诗第二个系列有《汧殹》、《作原》,记述了秦国君拓荒营邑之事。《作原》鼓开篇就表明了秦国君“营邑”的决心。
宣达文公的规划,治理周原。先疏导水道,再明确边缘,我们执掌着清除,率领着先理出阪田。在州里的草铺,希微地循求着路线。呀!我们有可喜的发现,此处正是种植黍栗的好地点。柞树棫木挺拔茂繁,棕柏也长得舒徐,多得无算,叶实相联,可称为华采烂漫。在这自然的原野信步游览,听着水波的引击,导出音响一片……好啊,我们的子孙,就应当安居乐业在周原。
石鼓诗的第三系列是《吴人》鼓,记述了秦国君敬祖祭天之事。诗曰:
为了上享文祖,就把情况给大祝说明,大祝在尝享天帝时,选择方位,端肃恭敬。猎民们在敬献中,寓居在蓬泽的中囿散居。这中囿的原隰,十分平坦,珍禽异兽的疃疃足迹遍布。春天的大田里,宣布着不许打猎,他们才知道君子们,没有贪求的心理。知道“有谋有始”,大家应该注意。方真正认识到,周原基础是如何建立。
石鼓诗第四系列是《而师》、《靈雨》,展示了秦军阵列和伐戎狄凯旋的雄壮场面。《靈雨》诗曰:
我们从汧源出发,准备向西戎攻打。那奔腾的雷雨,轰鸣兼倾泻而下,河水汹涌流急,济河可真不易,我们的战马只得涉水,游蹚在滔滔汧河里。云雨聚兮湍流激,战士们跨舟征程启。传达号令,匆遽开跋,他们都是从蒲谷出发。人马众多,浩浩荡荡,用绳索牵着航舟,为的是逆流而上。时在水之北,时在山之阳,极深处还得护以竹桨。它们都出现在水的一方。士兵们也真够辛苦奔忙!需要休息时,就利用敔器作音响,来暂停他们的活动与歌唱。
石鼓诗第五系列是《吾水》,是对秦国君开疆拓土,艰苦创业的综合性礼赞。
我们已把水治理到澄清。我们已把路治理到坦平。荫荫的嘉木,已成长在乡里,这一切,周天子也彻底放心。在丙申这一天,朝阳已经明显。我们探索了周围路线,用的马已能在故道征返。啊,文公也来这广阔大地游览。四匹黄马的公车,分为左骖右骖。左右的綮戟协调,驰行间光辉灿烂。御手的技艺真不比一般。旌旗象羽翰般飞扬,奔犬似地驰驰向前。文公向大仆说道,我将来也要住在这一县,你为何不替我考虑一番。
石鼓组诗明显承袭了《诗经》的风格韵律,同时印证了诗经的真实性。而石鼓文又自成体系,尤其对渔猎等具体细节的描写,是诗经中所没有的。这种叙事诗体是对古体诗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鼓文在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字演变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等诸国,文字书体差异很大,字形混乱。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中国,以秦小篆为通用书体,统一了文字。而石鼓文书体介于大小篆之间,是大篆向秦小篆演变过渡期的书体,可谓一脉相承,为小篆之祖。石鼓文字形优美,线条流畅,雄劲有力,拙朴浑厚,在唐代出土之初,就引发当时文人墨客的高度关注,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赞石鼓文“韵味十足,在乎方整,端庄凝重,而不失圆厚”。韦应物作《石鼓歌》“忽开满卷不可识”,韩愈在《石鼓歌》中叹道:“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词义严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唐初苏勖更是推崇石鼓书法,他说:“虞禇欧阳共称古妙”,连封建帝王也加入推崇者行列,酷爱书法的宋微宗更是独出心裁,为了使石鼓免遭拓印之害,竞以黄金充填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