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事,也不全赖考生,谁让他出这题呢?“巵言”,就是随便说说的意思啊。
●宋仁宗年间有位杨窴(音田),是一心想得状元的。为啥呢?因为他得过解元,会试考了会元,最后考小赋给皇上看,要是皇上点了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哥哥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有背景啊。
信心满满,参考之后,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预先看看自己得第几了。
回复让他失望,第四。杨窴气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头驴得了我的状元了。”合着人家比他考得好,就是驴。
网络配图
这头驴叫王安石。本来稳稳拿了状元,谁知道皇帝阅卷的时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孺子其朋”,不高兴了:“这话犯忌讳,不可魁天下。”犯啥忌讳了?这话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皇帝不乐意了。要说杨窴的运气还是真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员应试,考多好没职称(宋朝可以先当官后考试,但没有名分),也不能当状元,于是,状元就给了第四名杨窴。他真的连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杨窴身体不好,没多久就死了。连中三元不容易,连中三元又没当官,没给政府做贡献,历史上还就他一个,也算留名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带头的主帅叫粘罕。这粘罕对中原地区的科举考试还挺好奇,上来就办了场考试。结果,磁州人胡砺得了第一。粘罕先传令不要公布成绩,然后到考场中,召集年老考生集合,说是要给他们免试。一大堆老头儿们争先恐后,都跑粘罕马前跪着。
粘罕拿着马鞭,指点着说:“你们这些老奴,你们有才吗?要是有才,年轻时候就考中了。现在你们都老棺材瓤子了,还参加考试,侥幸得官了,肯定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为身后打算,还不可着劲儿贪污啊?对国家有啥好处啊?年轻人也不是好东西,你们这些老头儿中肯定有人收钱,替年轻人代考。呸,老的小的都不是好人。本来打算杀了你们,可你们还没来得及犯罪呢,又想把你们都轰回家去,可你们远道而来也不容易。得了,最后还是让你们考了一场。你们这些人,以后要老老实实,报效大金,不老实,必杀无赦。”
一番话,把这些读了一辈子书的人训得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最后,除了胡砺以外,汉人一个都没上榜。
考场百态
进考场搜身出考场也搜身
清朝的査慎行在著作里说,从道光皇帝开始,举人在正式场合里要穿青衫,参加大考后落榜了,去了国子监读书,则可以穿回其他衣服。这大概是身份的一种标志吧。不过要在明朝,穿青衣进考场可是有嫌疑的。明朝就有考生用药物在青布上写字,这字迹平时看不见,需要偷看时,弄点水打湿衣服,字迹就显露出来了。据说,这个办法来自古代帝王的青纸诏,哪个皇帝想发出去份密旨,就会写这样的诏书,让人偷偷带出宫去交给大臣看。没想到,后来成了考试的作弊手段。只是这样的药物,到了清朝就失传了,小抄就此打不成了。
古人的考场叫做贡院,北京的贡院,就在现在北京站正对面,国际饭店的后身儿那一带。考试可不是一天能考完的,要一连考上好几天,所以考试不仅要带笔墨纸砚,还要带吃喝用度的东西。于是,进场搜身也就成了必须的。搜完身,考生要进入属于自己的小隔断,除了打水或上厕所,不能出去。有的考生在里面憋屈,加上精神紧张,往往会崩溃,借着打水的功夫,直接就跳井自杀了。
有趣的是,在清朝的科考中,成都考场不仅进场要搜身,考完出场还要搜身。这又是为什么?原来,成都贡院是设立在三国时蜀汉宫殿的旧址上,据说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国旧物,每片瓦长宽都有一尺多,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臣诸葛亮造”。本着秀才不走空的原则,很多考生考试之余,就顺手牵羊往外带,于是就出现了出场搜身的奇观。到了乾隆三十年,朝廷终于下了决心:这么搜身太麻烦了,干脆把所有“诸葛瓦”拆掉,尽数送到北京。也不知道这些古老的瓦片,最后流落到了什么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