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皇帝朱棣大阅兵吓跪驻华外国使臣?

2021-01-04 03:00:02 作者: 揭秘明朝皇帝

  中国将于今年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阅兵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大阅兵”。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大量曾在元朝任职的蒙古族、回族官员,流亡到中亚、西亚各国,他们鼓动所在国君主对明朝采取敌视态度。帖木儿帝国打出“反明复元”的旗号,在永乐四年(1406年)大举东征。因帖木儿病死在路上,一场大战烟消云散。而郑和在永乐十八年前五次下西洋,行至印度洋就返回,原因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控制了红海流域,严禁东方船队进入。此后中亚以及西亚诸国正式承认了大明朝继元之后的“天朝”地位,但对于明王朝的真实实力仍存有怀疑。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中国使团回访。这支使团云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 

  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表演了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神机营”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一窝蜂”(火箭炮)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  

2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兵结束,朱棣在土木堡行营接见各国使节。此前坚持行鞠躬礼而非叩拜礼的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终抵红海沿岸。

  火炮威力让朱元璋远扩城墙

  明朝火器举世瞩目,从南京有众多火器制造局便可见一斑。那么,明朝时期的火器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了?这些火器究竟又有哪些特性和功能?和现代枪炮比较,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明朝守城第一器是何物?

  明朝是中国古代把火器使用到最极致的年代,火器的种类纷繁多样。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师贺云翱告诉记者,明朝的火器在当时的世界是数一数二的。明朝的火器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燃烧性火器,比如火箭、火球等;一类是爆炸性火器,比如地雷、炸弹等;还有一类是管形射击火器,就是枪和炮这些火器。 

  明朝有一种叫万人敌的燃烧性火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称赞它是“守城第一器”。这种火器是用泥制成的,周围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晾干后装填火药,并掺入有毒物质。当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抛到城下,火焰会四面喷射,并不断旋转,烧灼敌军。因为它制作简单,取材又方便,又有杀伤功能,所以才有此称号。  

3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使用最多的火器是什么?

  火铳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元朝,比西方早数十年。火铳在明朝运用得最广泛。这一时期的火铳,还没有枪和炮的区别,如果想使用轻便,就造得小一点,如果想增大威力,就造得大一点。而通常大一点的叫火铳,小的就叫手铳。两者后来渐渐发展为不同方向,大的往炮发展,小的往枪发展。

  但不管大的火铳还是小的手铳,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其中药室部分隆起,上有火门。发射时,先把火药从铳口装进药室,再塞入用木头做成的马子,用来闭气,然后将子弹装入前膛,用火绳通过火门点火,点燃药室里的火药,火药燃烧生成大量的高温气体,就可以将前膛的子弹推射出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