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重用下层知识分子 为日后埋下失败祸因

2021-01-04 11:56:48 作者: 李自成重用下

  “我剪尔辈如刈草”:大顺政权的士人命运

  李自成为什么要用低层次而不是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充当谋士呢?这就触及到李自成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了。

  李自成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没有受过教育,没什么文化,并不熟知前朝开国皇帝如刘邦、朱元璋等任用知识分子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加上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读书人一旦高中,到衙门里做官,就摆起架子,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李自成对此不免心生厌恶。以至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知识分子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崇祯十五年甚至还发生劓(削去鼻子)、刖(砍去双足)襄城诸生的事件。这种粗暴的做法,无异于为渊驱鱼,把知识分子都推向敌对营垒。此后,李自成三围开封,开封的士大夫都站到官军一边,同起义军对抗到底。二围开封期间,推官黄澍便在曹门竖起白旗,上书:“汴梁豪杰,愿从吾游者,立此旗下。”开封城里“郡王、乡绅、士民、商贾无不愿入社”,其中的“士民”就包括不少士大夫。

  崇祯十五年夏秋,起义军已基本在占领的各个府县设置地方政权,急需大批文化人充当行政官员。当年年底,李自成“始议开科河北(指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一、二等者,送吏政府选官”。但这时的开科取士带有强迫性质,士子没有拒绝参加科举的自由。崇祯十六年正月,湖北德安府“遍拘诸生”参加考试,就有“宁投水不赴者”;在河南汝宁县,“伪官金有章下令考试茂才授职,规避者,处以极刑”;在陕西,应试者若“不应,则逼而致之”。河南人李模回忆他参加农民军的科举说:“……先期榜示曰:‘有不预试者,屠其家。’不得已皆出。试之日,有激愤为文大骂者,有感伤为文痛哭者,有畏祸勉应故不成章者,自成怒曰:‘我剪尔辈如刈草,但我方施仁义,且杀之不武,只杀其骂与哭者,其故不成章者皆裁去耳鼻,俟一统开科禁锢终身。’”李模大概属于“故不成章者”,结果“鼻耳皆裁去”。

4bf8a4a93ff5c4ecff12d_副本.jpg

网络配图

  除了开科取士,李自成虽也依靠牛金星等人陆续招募一些明朝进士,担任中央机构的官职,但也只是让这些归顺的进士担任具体的行政职务,未曾任用他们充当谋士顾问,说明他对高层次的知识分子还是心存疑忌。即使崇祯十七年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也只录用四品以下的明朝降官,“三品以上独用故侍郎侯恂”,那是因为侯恂被崇祯关进了监狱,以为他必定恨透明王朝,可为农民军所用。不仅如此,李自成还规定,所有大顺政权的文官一概受武将即起义农民将领的节制。就是这些被任用的明朝降官中,李自成也从未认真征询过他们对天下大势及治国治军的意见。其实,这三千名降官中,不乏对全国形势有清醒认识并具治国治军才干者,其中有的后来降清,就被清廷擢任六部尚书甚至大学士,为清廷剿灭农民军和南明的抗清武装、确立统治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被政治化、被意识形态化的程度而言,由古到今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隶属或依附于哪个政权或势力,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为哪个政权或势力服务。如果李自成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站稳脚根之后,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礼贤下士,广泛网罗知识分子,特别是吸纳具有真知灼见,能准确判断全国形势并提出相应对策的高层次知识分子,在制定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时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是可以少犯或不犯错误,使大顺政权的统治稳定下来,阻遏、击败清王朝的进攻,进而统一全国的。

  人们或许会问,如果李自成那样做,岂不要由农民领袖转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使其建立的农民政权转变为封建政权,从而背离下层百姓要求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了吗?但我们切莫忘记,农民起义虽然可以给予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却不可能带来高于封建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最后无不以失败告终,要么被地主阶级残酷镇压下去,要么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当然,假设不能代替历史。当年农民军、明王朝和清王朝角逐的历史,早已随风飘逝。现今我们重温历史,既应铭记李自成的历史功绩,也不应忘记其知识分子政策失误留下的深刻教训: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任何革命都将走向失败;没有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任何政权都会走向败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