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韩信为了打胜仗,不惜加深刘邦对自己的猜忌,不肯去支援刘邦,宁愿养精蓄锐,想要抓住一个机会,一举击破敌军,造就自己百战百胜的战绩。为了取得战场上的胜利,韩信在打战前做了很多准备,尤其是侦查。
毛泽东曾说过:“战争是一种社会必然的现象,其带有不确定性,需要为将者根据诸方面因素做出判断。”可见,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得要有多方面的侦查。《孙子兵法》中也提到,作战前需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打胜仗。为何要侦查?那是因为多次的侦查,可以探悉敌军的部署,才可以做出相应的措施。
韩信用自己实际战争诠释了这个道理,他在每次作战前,肯定会派出很多哨兵前去,进行严密地侦查,做到对敌情有所了解,甚至对敌军主帅的性格等方面都要了解的一清二楚。例如破赵之战中,韩信就因为侦查的仔细,了解到了陈余和李左车的作战特点,并且其二人存在军事分歧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攻打魏国也是如此,韩信对柏直等将领了解的一清二楚,对其部署的兵力分配和临晋关军事部署也进行了严密的侦查。其余的大大小小战争,韩信依旧是如此,这也保证了他打仗的胜利。
侦查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探查地形,主帅需要对战前地形进行实地考察,才能够驾驭地形,做出巧妙的策略。最为经典的就是破魏之战,韩信先是观察了一下地形,采用木罂,然后在夏阳古渡那个位置,东渡黄河,直取魏国首都。夏阳古渡这个地方,是一个河面很开阔,并且河岸较低,水流缓慢,容易渡河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有平原,可以聚集军队,因此从这里渡河是最正确的战争选择。
韩信身世之谜
韩信虽是汉朝的有功之臣,但也是第一个被杀害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有何出身呢?目前我们对韩信的了解,都是从《史记》中出发,司马迁曾给他立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
列传一开头就直接提到:“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第一:韩信幼年时是布衣,什么是布衣呢?那就是没有任何的官职,当官的才能穿棉,那时候是没有棉花的,因此这种棉只是麻木,而身为布衣的韩信只能穿布;第二:古代贫的意思是没有钱财,之前说韩信是没有官职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个贫穷的人;第三:他说韩信是带着刀剑,但是我认为是剑,因为古汉语中有一个习惯,刀和剑喜欢连着说,为了好听,第一个往往是虚的,并且司马迁提到,韩信投奔项梁的时候,是执剑从之,可以得出他拿的是剑。而古代拿剑的一般都是高贵出身,因此结论是韩信也许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为何就有如此遭遇呢?
韩信的这把剑估计是祖传的,因为韩信买不起,他只是一个混混,常去别人混饭吃,怎么可能会买的起一把好剑呢。幼年的韩信是不得别人喜欢,甚至是讨人厌,大家都喜欢羞辱他。就有了之后有名的胯下之辱。
韩信在风云变化的时代,是如何突颖而出的呢?全靠他的恩人,那就是萧何。萧何是谁呢?就是跟刘邦一起起义,并管理刘邦大小事务的人,就是个管内务的人。并且萧何评价他为“国士无双”,可见对他的重视。之后就拜将,连年打战,展现其应有的军事才能。
信打过败仗吗
不知在历史上有没有记载过韩信打过败仗,但是在《楚汉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韩信在出蜀地之后,是打过一次败仗,并且败的还是挺惨的。项羽以3万的兵力,打败了50万的诸侯联军,如果说这是谁的错,韩信难以推脱,但也不是他的过错。
刘邦在攻打彭城的时候,项羽的军队被滞留在齐国,留下范增来防守彭城。刘邦所带领的50万联军,大张旗鼓地攻打彭城,致使范增无法防守,但也是有计谋的撤出,并没有损失多少的兵力,退守在萧镇。
刘邦占领彭城之后,就号令三军可以痛快的玩乐,士兵们肆意掠夺,光天化日的强抢民女,军纪极为混乱。刘邦其他的将领都在玩乐中,唯独韩信,他身为大将军,只有他发现了其中的危机,占领了彭城并不是胜利,只是范增有意的退让,而且他深知项羽必定5日内回来,带着精锐楚军归来,必定有一场大战。他先是率领2万汉家军出城驻扎,然后跟刘邦说明缘由,但是自信满满的刘邦,却丝毫不放在心上,认为韩信是危言耸听,继续玩乐。
没想到的就是,项羽果真在5日内,聚集了3万楚军,兵临彭城。本来韩信已经做好了战略部署,重点守护南北城门。没想到项羽先是派2.5万的兵,由季布和钟子期来带领,去吸引韩信的主力兵,自己率5千士兵,连夜渡过沼泽地,直接攻破东门,东门是汉军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韩信所没想到的。导致城内一片混乱,诸侯联军只不过是滥竽充数,没几下,就四处逃亡,就这样韩信在跟项羽的第一次交锋中就落入下风,可以说是他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