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系列:被安史之乱推向历史齿轮的张九龄

2021-03-08 21:39:33 作者: 宰相系列:被

  公元726年,宇文融、崔隐甫和李林甫,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免官,回家养老了。

  张九龄呢,中书舍人肯定没了,从中央下来,回家乡,做了桂州都督、岭南按察使。

  公元730年,张说去世。

  中间的这四年,张九龄日子过得倒很轻松,做做官,没事了,回家看看亲人,约三五好友,看看风景,做做诗。

  但是,张说死后,张九龄突然被召回了京,原因是皇帝,要亲自提拔他,升他的官。

  张九龄回到京师的第一份工作,是替皇帝写诏书。

  这是一份类似秘书的工作,皇帝有什么话,要和大臣或者百姓们说,自己不会扯着嗓子喊,而是写下来,让太监们读,皇帝也不会写,他只说一个意思。

  怎么把意思表达出来,还能把文章写出花来,这就是负责写诏书的人,该考虑的问题了。

  张九龄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两年,写了上百篇诏书,中间也想过退休,可惜皇帝不批,两年后,皇帝对55岁的张九龄,完成了考核,在仕途上进了一步,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修撰国史。

  从24岁,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一路坎坷,在55岁时,完成突破,成为宰相,第二年,更是一步登天,坐上了中书省老大的位置,册封为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始兴县伯。

  官做大了,饭票也有了长期的。

  当上中书令后,张九龄开始以CEO的方式,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主张的,是休养生息的策略:少打仗,少征税,扶持农业,整顿吏治,把一些混日子的官员,剔除官场。

  因为张九龄30年的职业生涯,大部分在地方上,所以他的改革,更多是偏向农民,为老百姓做事,得到表扬也多。

  当然,官要做的久,光讨好老百姓是不够的,还要拉拢亲信,方式就是升他们的官。

  张九龄是文人、作家,文章写的好,对他脾胃的年轻人,也都是这方面的人才,比如孟浩然、王维,语文的课本上,还有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

  据说早年,诗圣杜甫,也写过诗集,寄给张九龄,可惜当初张宰相太忙,杜甫呢,太年轻,写作的水平有限,两人就错过了。

  成为宰相,不可避免的,就是需要接触,权力的核心部分,包括太子问题,而张九龄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政治智慧,就不够了,站队太早,从一开始,他就坚定的站在原太子李瑛这边。

  结果,因为一件事,宰相没了。

  公元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宰相牛仙客,因为太激动,说错话,得罪了皇帝,被打死,而周子谅的幕后老大,就是张九龄,当初正是他推荐了周子谅,作为连带责任,张九龄被罢官。

  张九龄,被安史之乱推向历史齿轮的宰相(四大宰相系列)

  宰相没得当了,去荆州,做了大都督府长史,从此告老还乡。

  公元740年,生病去世。

  关于张九龄,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被人说道的最多,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安史之乱的参与者,安禄山。

  张九龄作为读书人,是看不惯安禄山这种武将的,安禄山第一次见宰相,没有留下好印象,当时张九龄对他的评语是: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公元733年到公元736年,安禄山两次讨伐契丹,仗都打败了,上报朝廷,张九龄给的回复,就一个字:杀。

  结果当然没死成。

  安史之乱后,作为安禄山最有名气的反对者,张九龄的传奇,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

  延伸阅读: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