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系列:被安史之乱推向历史齿轮的张九龄

2021-03-08 21:39:33 作者: 宰相系列:被

  武则天有个亲戚,是个小女孩,因为父亲很早去世,按照传统,进入皇宫,由武则天负责带大,随后在公元705年,到公元713年,风云变幻,各路人马都走到了台前。

  大唐的权力,从李显传到韦后,从李旦传到李隆基,最后打败太平公主,李隆基荣升新皇帝,搬入皇宫,和武氏第一次相遇。

  在茫茫人海中看了一眼,并没有引起波澜,宰相们添油加醋的警告,使李隆基对武氏,产生了兴趣,最后走到了一起,生了七个娃,前面死了仨。

  为了保护孩子,伤心的武氏,决定走上夺权的老路,由李隆基封为惠妃,地位堪比皇后,挤掉李隆基的原配王氏,然后,将目光转向了太子。

  太子李瑛在李隆基所有的儿子中,排行第二,据说因为老大身上有缺陷,为了不影响唐朝皇帝的整体颜值,李隆基才临时决定,立了老二做太子,但是在武惠妃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后,李隆基却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政事堂中,作为宰相的首辅,和太子关系很不平常,太密切了,太子和权臣结合,成了李隆基的心病,从这时候起,皇帝有了废立太子的打算,今天历史崔要介绍的人物,就是那位支持太子的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是历史四大宰相系列的最后一位:

  1、张说,策论天下第一的唐朝宰相

  2、宋璟,唐朝的纪检干部

  3、李隆基时代的总设计师姚崇

  张九龄,公元678年,在广东韶关市出生,张家能在韶关落脚,是从他爷爷的爸爸那辈开始的,张九龄的曾祖父叫张君政,是韶关长史,按照职位,属于副市长的级别。

  张君政的长史,在这里做了十几年,因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错,儿子、孙子都进入了官场,但是官不大,类似县令、参军的位置,直到张九龄的出现。

  经过祖辈三代人的打拼,张家在广东,算是根深蒂固,和官场的大人物,也能联系上,而张九龄从小读书成绩很好,为了孙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家人们从张九龄的小时候,就开始了铺路。

  能进入官场,名声特别重要,这意味着起点比别人更高。

  唐朝早期的诗人王勃,经过家人的安排,和当朝宰相取得了联系,通过写信,发表自己写的诗篇,为的就是得到宰相的一句好评:此神童也!

  在文人圈,有了这句评语,名气就算打响了。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写的好不好,主观因素太多了,大家觉得你有名,那文章自然是好的,这个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影响非常大。

  诗人陈子昂,上京赶考了两次,都是名落孙山,后来出一千两银子,买了把胡琴,将文章自比胡琴,珍贵却没人赏识,为了引起重视,直接把胡琴砸了个稀巴烂,从而成名,第二年,就得了个进士及第。

  张九龄的家族,打通不了宰相的门路,在广东,还是吃得开的,所以第一封信,他写给了广州刺史王方庆。

  结果就简单了,王方庆给张九龄的评价:此子必能致远。

  当然,张九龄本身的水平,还是不错的,毕竟到了王方庆这种级别的官员,如果对方能力不达标,要开口给个极高的评价,等于砸了自己招牌,钱再多,也是不会干的。

  公元702年,24岁的张九龄考中进士。

  一年后,张九龄写了第二封信,对方是策论排名第一的张说。

  张说是文化圈的名人,看到张九龄的信,也很欣赏,但是能为张九龄说话,除了信的内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张说落魄了。

  因为帮宰相魏元忠说话,被流放到广西,路过韶州,张九龄的父亲就安排,让张说给小家伙一个评语。

  为了这个评语,张家给张说的好处,无非是在他落魄的时候,保证吃饱穿暖,不会受罪。

  这是张九龄和张说的第一次见面,此后两家的关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神龙革命后,回到京城,开启了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三次当选宰相,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把张九龄当成了自己人,因为两人都姓张,结成了本家亲戚。

  对于张九龄来说,投奔张说,是进入仕途的捷径,但不可避免的是,张九龄的职业生涯,和张说捆绑在了一起。

  公元713年,张说被贬为岳州刺史,随后张九龄也被姚崇罢免,回了家。

  为了摆脱张说的影响,张九龄做了一件,当时看来特别无私的事情,向中央上交提案,内容是修建梅岭古道。

  梅岭古道从广东的南雄市,到江西大余县,是条山道,在秦朝,也有一条,主要用于军事,因为年久失修,加上路也造的不好,通行不便,张九龄便上书朝廷,重建一条。

  朝廷的批文很快就下来了,但是修路的钱,得自己想办法。

  造路修山,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最能得到民心,也能得到国家的肯定,公元718年,张九龄重返京城,担任礼部员外郎。

  正所谓好事成双,三年后,张说从幽州归来,进入政事堂,担任中书令。

  大靠山回来了,在官场混得不怎么样的张九龄,迎来了最好的机会,在公元723年,升职成为中书舍人。

  照着这个模式,发展下去,等到张说光荣退休,中书令的位置,就是张九龄的,高官厚禄,也是指日可待。

  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无论张说如何推荐,皇帝就是不批,张九龄的官,中书舍人成了尽头,上不去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