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军嫂王晓玮丨嫁给军人我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2020-08-01 21:54:34 作者: 扬州军嫂王晓

军嫂,是一首动听的歌,山的这头唱着军地情和两地书,水的那一边唱着绿色的梦想与和平的守护…选择军人,需要一份超乎常人的勇气;嫁给军人,需要一份独立的坚强和担当…八一建军节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江都军嫂王晓玮。

“我们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只有平平淡淡,两厢情愿,彼此信任,用心守护,用爱牵挂,我们的关系中融入了亲情和友情,更有一份坚贞不渝的爱情。”

王晓玮用这样的一段话来形容与丈夫的感情。虽然自2012年结婚以来,两人基本两地相望,但是对于这份跨时空的爱恋王晓玮是十分笃定的。

王晓玮出生于“军人世家”,父亲和母亲曾是战友,共同亲历唐山大地震,并参加抗震救灾。外公马树芬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四平战役,负伤多次。曾外公李兰池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军官高等教育班第四期,1937年12月12日壮烈牺牲于抗击日寇的南京保卫战。2014年9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7军112师副师长李兰池将军,被录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晓玮曾外公李兰池)

出生于军人世家的王晓玮身体里传承着父辈们赓续下来的红色基因,对军人的崇敬之情深深的扎根在心中。

大学时,晓玮和丈夫邹利军相识,一身戎装的邹教官轻易虏获了风华正茂时的王学妹。虽然和军人的恋爱没有形影相随,没有长相厮守,有的是更多的承受和担当,这一切并没有让晓玮却步,她坚信:军婚经得起任何考验,邹利军是一个可以真正依附一生的男子汉!面对这位年轻军官的加入,晓玮一家都非常欢迎,从此家中又多了一位军人。

7月29日,在“八一”建军节来临前,扬州市江都区妇联联合江都区龙川情优抚社工事务所慰问了军属王晓玮,江都区妇联主席强爱群发自内心的称赞,王晓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嫂,是江都女性的骄傲。

“我很少主动跟他联系,就是不想打扰他,让他安心在部队服役。”

从小耳濡目染,王晓玮比一般军嫂更能理解丈夫在部队需要的是安定的后方和无私的支持,她逐渐磨砺掉小女子的娇柔心性,呈现出军嫂特有的刚毅。

王晓玮笑称自己就是一个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实心水泥柱”。刚刚结婚不久,丈夫就失联了几个月,“当时他接到部队指令到安徽省三界镇军事基地参加外训,连续几个月都联系不上”,从此她习惯了等待;怀孕期间没有丈夫陪伴,只好当起“大肚将军”自己孕检,楼上楼下检查拿报告,她习惯了独立;在多次丈夫计划回来探亲被临时任务打断、多次通话因丈夫工作忙被直接挂断,她习惯了淡定和从容。军人的妻子注定是不凡的,必须要独自撑起一片天。不过再多的委屈她的心里还是暖的。

“他虽然身在军营,但是对家庭十分挂念,就说一件小事,每次上级领导和各单位到部队慰问带去的慰问品他都会存在那里,每次回来探亲都会尽量把没有超过保质期的带回来送给我和孩子。”

晓玮是一名文化干部,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尤其是古筝更是信手拈来。丈夫探亲返家时,晓玮都会为丈夫弹上几曲,悠扬的琴声道尽思念之情;而丈夫,也是个中高手,常常抱起那把心爱的“土琵琶”,和爱人共奏一曲天作之合——我着白衣素裙,携着思念前行,犹闻军中绿花,相思情深不断...丈夫归队后不在家时,她和儿子的生活依然丰富有趣,逛公园、弹古筝、描书画、做手工……如今,这位贤惠、美丽、知书达理的王军嫂已经成为丈夫战友心中的军嫂模范。

琴瑟在御 岁月静好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王晓玮父亲王进和母亲马慧文在唐山)

这是王晓玮父亲对女儿的言传身教。虽然自己没有穿上戎装,但是晓玮却以军嫂的身份支持和付出,并多次赶赴部队为军人献演献唱。

丈夫邹利军参军19年来,先后多次参加过地方抗洪、抗台、抗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2019年,再次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邹利军说:“选择军队,不是选择一种工作职业或谋生手段,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想和忠诚。军人是牺牲者,但拥有牺牲者的荣誉;牺牲者的存在可以被忽视,但牺牲者的荣誉永远无法被抹灭!”

红色家风得到传承延续,王晓玮感到自豪和骄傲,如今她时常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儿子心中种下一个从军梦。她梦想着儿子今后也可以像爸爸那样投身国防建设,接过父辈们的钢枪,续写光荣与梦想。

八一建军节

向守家卫国的军人致敬

向默默奉献的军嫂们致敬

来源 |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 | 罗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