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到这里,不禁涕泗横流,不仅仅是为这些后人的忠烈和骨气而感动,更缅怀追思他们的先人,那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今英雄已逝,徒留后人用鲜血和生命为这个王朝弹奏一曲无尽的挽歌。
然而读史也不能一味大谈情怀,还需理性分析。这些蜀汉的官二代们,骨气是不缺的,忠烈是感人的,绝非一般的所谓纨绔子弟,可是能力却大多平平,远远不及他们英雄的父辈。何以见得呢?因为《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这些二代们在文治武功方面有何作为,可见其乏善可陈。要知道蜀汉王朝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后继无人,缺乏能臣谋将。那么这些品质不坏的勋贵子弟为什么就不能继承父业,做当独当一面,为蜀汉政权分忧解难呢?下面试以诸葛瞻为例进行分析,或能管窥一斑。
首先是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年龄尚幼,只有八岁。加之诸葛亮政务繁忙,又长年在外领兵征战。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教育他。不能像司马懿那样,本人既高寿,两子成年又早,可以带在身边耳濡目染。所以诸葛瞻最多只能继承父亲优秀的遗传基因,后天的家庭教育缺乏,父亲的人生经验和政治智慧根本就来不及传授给他。
加上他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高官后禄、锦衣玉食,过早地就失去了奋发向上的目标。史书记载他钻研并且擅长书法绘画,可见只是一个才子型的贵公子,而非治国安邦的大才。
再有就是诸葛瞻缺乏历练,经验不足。军事经验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才慢慢积累来的。像蜀汉的那些杰出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以及后期的姜维等人都是身经百战,在刀口上舔血、从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硬汉,天赋能力姑且不说,临场经验却是十分丰富的。而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独子,又是后主刘禅的女婿,从小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怎么舍得让他轻易上阵去冲杀。
既然不上沙场,又何来的战阵经验?而军事才能和其他的领域一样,都是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不仅要军事理论学的好,还需要长期实战经验的积累。有人会说诸葛亮出山时也才28岁,也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为何一出山就能包打天下?
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读,诸葛亮加盟刘备阵营的早期,要么是出谋划策,要么是留守后方,“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并没有独力统率一军去作战。领兵在外征战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宿将。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领兵征讨南方的叛乱,才是他第一次领军出征。这时距离他出山之时,已经过去快有二十年了。
网络配图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他逐渐开始熟悉军旅之事,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逐渐提升自己的军事能力。有了这二十年的历练,他率领十万大军北伐之时在军事上已经非常成熟了。而诸葛瞻此前一直做的是文官,事起仓促,才临时派遣他为将。初次出征,面对的就是邓艾这样的顶级将领,自然凶多吉少。
最后是诸葛瞻基础不牢,提拔过快。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履历,十七岁就娶了公主,担任骑都尉。第二年提拔羽林为中郎将,后来又是平步青云,一路提拔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用现在的话说,叫“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
这是一条典型的“官二代”升迁之路,如果是在和平年代,自然可以混一混资历,随着年岁增长,逐渐熟悉业务,或许也能历练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领导。但是诸葛瞻处在一个战火频仍、强敌环饲的乱世,他那点才能完全不足于支撑这样一个复杂棘手的政局。以他的才华,如果担任地方官的话,说不定会是一个合格的郡守。但是现在就让他担任中央大员,说句实话,他还不够资格。
既然诸葛瞻的才能不堪重任,为何刘禅还要让他领兵出征呢?原因也很简单,忠诚。诸葛瞻的忠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那样一个时局下,蜀汉随时面临着土崩瓦解,派遣其他任何大臣都有率部投降魏军的可能性。唯有诸葛瞻才是后主刘禅可以完全信赖的人。或许刘禅的心中,也还保留着一丝幻想:这个人,他毕竟是诸葛亮的儿子。然而奇迹没有发生。
诸葛瞻其实是一个在历史巨轮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才能不及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因为整个三国也就只有这么一个诸葛亮。他没有父亲的才能,却在特定的时局下,被形势推了上去,不得不去承担他父亲当年承担的责任,面对连继承了他父亲衣钵的姜维都战胜不了的强敌,这不能不说是他个人的一个莫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