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也很简单。
民心。
秦末大乱,兵戈不息。其实,乱也好,不乱也好,老百姓都是水深火热。秦王朝的枷锁和楚霸王的戈甲,都是要人性命的东西。
一个是新兴中央集权皇朝下法家的严刑峻法,把人骨头里的油都榨出来;另一个是传统分封制度下贵族阶层的军事浪漫,不但要沙场流血,还动不动杀降、屠城。
而老百姓要的,仅仅是吃一口饱饭,过几日舒坦日子。
这也难怪。秦始皇虽然少时在赵国当人质时,经历了些市井生活,毕竟很快便回归秦宫,高居万人之上。黎民苍生,在他手下,不过是运筹帷幄,争衡皇图的棋子。
楚霸王更不必说。他到死还不满三十岁,年轻气盛,贵族血液燃烧在血管中,压根是顾及不上屁民想法的。
唯有老流氓刘邦,在五十年的人生里,长期位于底层,逐渐朝上努力打拼。这种经历和视角,或许会让他在贵族官僚们的高级俱乐部里,显得有那么些不合适宜。然而,至少他能他最清楚,当时全天下全中国和他境况差不多,好点或糟点的一千多万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到底在需要什么。
自己一时想不明白也不要紧。左右还能有谋士高参。而他所要的,仅仅是做一个正确的决断。
于是在郦食其、张良等人的规劝下,刘邦频频采取恩威并举的手段,一堆一堆地招降秦国的官吏军民,于是反而比一路血战屠杀的项羽更早进入关中。入关后,更封存仓库,对民众“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的严刑峻法,一律废除。
网络配图
短短两句话,收服了关中百万民心。也因此,在不久之后,刘邦从汉中出兵正式夺取关中时,项羽分封的三秦王直接被平推了——尽管三秦王是秦朝降将,关中本地人,但当地民心,却都记着那位约法三章的沛公。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确实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比如项羽全然缺乏战略头脑,重心飘逸,以及妇人之仁,轻信谗言,等等。如果历史换一个假设,刘邦或许尸骨早寒。
然而,刘邦开创的汉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多数人支持的中央皇朝(相比秦朝的怨声载道),这样的成效,却正有很大程度源自刘邦是这样一个出身中下阶层,摸爬滚打,经验丰富的老流氓。
打天下,坐天下,权术诡谋、暴力镇压,都是必须的。然而归根结底,终究离不开来自多数人,或者中坚阶层的支持。问题只在于谁是中坚阶层——答案是,能拿出更多力量作用的阶层。
而当秦末大乱时,这个阶层绝不仅限于贵族官僚,而是全部可能参与到战争中的民众。
同样在今日之美国,这个阶层也绝不仅限于中产以上。
在旧有弊端积累,矛盾激化到一个全新顶点,修修补补的法子再难维系时,唯有这样的老流氓,才有魄力真正打破窠臼,抛弃桎梏,脚踏实地地创出路子,清除弊政,开创全新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说,今日川普之上台,美国人民又何须哭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