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樊於期的读音,很多人有所争执,因为它的后两个字是多音字,有人会搞混。其实只要掌握了它的意思,我们大多可以推断出来它发什么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个字樊,部首是木,部外笔画有11笔,总笔画有15笔。所发的音是fán,第二声,并且是前鼻音。这个字原义是笼子或者纷杂的样子,之后被用作姓氏。
第二个字於,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但部首都是方,部外笔画是4笔,总笔画共8笔,第一个读音读作Yū,第一声,一般都是用作姓;第二个读音读作fán,发的也是第一声,但是它的声母有所变化,所代表的含义也不一样,有感叹的含义,又或者是乌鸦的引申义。在樊於期这个人名中,应该读作wū。
第三个是期,这个字也有两个读音,部首依旧一致,是月子旁,部外笔画是8笔,而总笔画是12笔。倘若发第一个音qī的话,它就是一个形声字,其含义跟从月,而读音取决于前部首其。月的一般都带有时间的意思,因此这个字一般说是约定、期盼。而到了jī这个读音,它就不在是一个形声字,更多的指代一年或者一整月的时间。在樊於期人名中,它不可能发jī的音,因为在《汉语大字典》当中并没有收录这个读音,而唯独在《重编国语词典》中有收录,因此我们应该念qī这个音。
把这三个字连起来的话,那就是fánwūqī。想要记住这个人名的读音,就得把含义给弄清楚,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字。
樊於期头凭什么那么值钱
本来樊於期只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个无名小辈,他之所以给后人留下印象,那是因为他在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做出了贡献,这贡献就使他失去了宝贵的性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樊於期是哪一年生的,史书没有记载,毕竟人们只关注他是几时候死的,就是在荆轲刺秦王那一年,就是在公元前227年。
他的一生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只有三件事了。
1、在秦庄襄王死了之后,他就怂恿其最小的儿子成峤,由于当时的秦国跟数国打战,还说秦始皇不是前秦王的亲生儿子为由,发动叛乱,想要抢夺王位。
2、他是站在成峤这一方,但是被王翦率大军攻打,他的士兵们都战死,只好逃亡到燕国,做燕国的将军。关于他的逃亡,还有一个版本,是说他率军去攻打赵国的时候,战败,怕怪罪,只好投奔到燕国。
3、在荆轲想要刺杀秦王的时候,他自刎,把自己的头颅交给荆轲,当成奉献给秦王的礼物。在《战国策》中提到,说樊於期的人头,秦王想要用千两黄金购买。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樊於期的人头是很值钱的,但是会很疑惑,这么一个小人,为何人头会这么值钱呢?
那是因为樊於期干了一件很错误的事情,认为秦始皇是野种,把这个大帽子套在自己身上,让他觉得很恼火。还想立自己的弟弟为秦王,这对于贪恋权位的始皇帝来说,这是一种耻辱。再者,樊於期逃亡之后,还做了敌国的将军,这无疑是打了秦始皇一个耳光。
这些原因加起来,足以惹怒了始皇帝,在樊於期逃亡的时候,下令把他的宗族都给杀光。花重金要他的人头,只是为了一解心头之恨。
樊於期死得冤不冤
关于樊於期的死,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冤死的,因为他人虽死了,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作用。关于他的死,那就不得不提到荆轲,因为他的死,跟荆轲有着重要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荆轲对他说过:“只要我把将军你的人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大喜,然后待见我。我把剑藏在左手的袖子中,用右手拔剑而起,怒刺秦王的胸。这样就能报将军的仇,还能一解我燕国的耻辱。”既可以报自己的仇,还能报答燕国对自己的恩情,这样的结果是樊於期所希望看到的,而且他相信荆轲的人品和能力,认为他一定会成功。过了没多久,他就拔剑自刎。
太子丹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就立马赶到,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苦。足见太子丹他不是一个冷血的人,而是有情有义的人。但是事情已经这样了,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把樊於期的人头砍下,装在箱子里,准备送往秦国。太子丹还特意替荆轲准备了一把锋利的毒刀,并给他找了一个帮手。
而到了秦国之后,太子丹眼里的勇士,徒有虚名,秦武阳被吓破了胆。荆轲的临场反应不错,他说这位壮士来自于蛮夷之地,没有礼数,希望秦王能够原谅他。幸好,秦王没有起疑心,毕竟秦王想的是如何兼并土地,而不是那个叛徒的首级。不知道荆轲此时会怎么想,是不是白白让樊於期自杀,也许荆轲会有成大事不能忽略这些细节,但樊於期的确死的冤枉。
荆轲抓住了机会,想要一刀了解秦王的命,却发现连一个大臣都杀不了,更何况碰到秦王丝毫了。就这样,荆轲的刺杀以失败告终,谁还会说樊於期的死不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