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学书法有哪些技巧?王羲之给儿子的信写了什么?

2022-09-01 14:55:17 作者: 王羲之学书法

  王羲之学书法有哪些技巧?王羲之给儿子的信写了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大都非常重视保密工作。以书圣王羲之为例,他的笔法就长期在家族内部流传,不肯传播于外。

  王羲之晚年在给儿子传授书论时反复告诫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那么,这篇被王羲之如此珍视的书论,都讲了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就给予揭秘!

  一 王羲之的给儿子的信

  王羲之给儿子这封信的内容,被唐代韦续收于《墨薮》中,幸免于丢失之难。这封信这样写的: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image.png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image.png

  王羲之《乐毅论》

  细察这封信的内容,我们主要可以发现三个要点:第一,学书法不但要有悟性,还要娴熟其规矩;第二,王羲之与东汉书法家蔡邕一样,最重视书法中的“势”;第三,王羲之认为,书法得“势”要精心研究篆。

image.png

  纵观书法史,王羲之的这三个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一,悟性需要自得,规矩需要师授。对于前者,书法家颜真卿说:“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对于后者,书法家虞世南说:“良师不遇,岁月徒往。今之能者,时见一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者,未之见也。”

image.png

  第二,笔势向来是书法核心内容。东汉蔡邕论书即以笔势为主。他的名作《九势》开篇就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晋书》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也是以势为主:“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第三,学书篆起步已成共识。篆籀笔画繁复,记忆困难。但就用笔而言,它比隶、楷、草、行来得简单,以此起步容易掌握中锋用笔的技巧,为书法进步打下坚实基础。所以,王羲之认为"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这话是有道理的。今天科班出身的书法教师在教书法时多强调先学篆籀,将笔法基础打好,之后再学习其它书体,就会"形彰而势显"了。

  二 《乐毅论》与《笔势论》

  王羲之在书信里提到,自己给儿子讲书法工具,主要准备了两份材料,一份是《乐毅论》,另一是《笔势论》。

image.png

  王羲之精心书写《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一实一虚,从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引其进入书学正轨。

  《乐毅论》是夏侯玄的一篇文章,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伐齐之事。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小楷44行,笔画灵动,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或缓或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上纵行有序,横行不拘,在静穆中见气韵生机。

image.png

  光明皇后临王羲之《乐毅论》

  智永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褚遂良在《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也将其列为王氏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唐太宗最为重视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遣唐使将模本传入日本后,日本明光皇后也临摹过《乐毅论》。

  光明皇后

  《笔势论》共二十章,是王羲之揭秘书技的名篇。用笔上,主要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结字上,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等观点;章法上论及“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等。书论中的技法广泛而系统,是很好的书法指导理论。

  三 《笔势论》的内容

  王羲之《笔势论》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如下:

  创临章第一

  夫低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简读:本章主要讲临贴:王羲之认为临帖需要至少临五遍,从正手脚、得形势、似本,到遒润、抽拔;阵、刀、兵甲、城池、杀戮等一系列比喻既体现了王羲之右军将军的当行本色,也是对卫夫人重“笔力”思想的继承,并启发了后人“立锋杀纸”之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