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朝的灭亡为什么和朱瞻基有关的读者,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少年朱瞻基很烦恼,由于他对经子史集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反而更喜欢舞刀弄枪、骑马射箭。导致他的老师戴纶经常把他不认真学习的情况都记了下来,报告给了他的祖父朱棣和他的父亲朱高炽。还好他祖父年轻时对这些书也不感兴趣,而且他们祖孙俩的兴趣都很相似。所以朱棣并不在意,书吗读得差不多就行了。重要的还是悟性,书读得好也不一定当得了好皇帝呀。但是被打小报告这件事,还是在少年朱瞻基的心里埋下了怨怼的种子。
洪熙元年,朱瞻基二十七岁了,他刚刚登基不久,准备策划一场游猎。这本来在尚武的时代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戴纶却非要阻止他,还说他是不务正业、是贪玩。这让朱瞻基很生气,不过却没有杀戴纶而是把他贬到安南,毕竟是自己的老师,不能轻易杀。不过自认自己是魏征的戴纶却一直在作死,朱瞻基把他重新调回北京的时候,他不但不认为自己有错,还说了朱瞻基很难听的话,这回不能忍了,杀!
杀死自己的老师,可谓是违背伦理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仁义君主的名声。毕竟他不只杀了自己的老师,还杀了自己的叔叔。却依然能让大臣们站在他这边,明史记载处处站在他的立场上。
而他的叔叔朱高煦也是个奇葩,他是个阴谋造反,却让他想造反的心思成了公开的秘密的同志。他派遣亲信前往北京城找一个老朋友,认为人家一定会站在他这边,但是朱高煦还是天真了,交情远没有时务重要。扭头就把他的亲信绑到朱瞻基面前了。
朱瞻基本来是打算和平解决的,但是朱高煦并不领情,并对前来的大臣非常之傲慢。直接让朱瞻基御驾亲征,兵临城下。
御驾亲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让军队非常有气势,能给朱高煦一击必杀。而朱高煦看到御驾亲征的朱瞻基确实也被打击到了。对方士气这么高,我方却没有一点斗志这还怎么打,所以二话不说出城投降了。所以说人要作死,是拦不住的。
除了这两件事,朱瞻基还做了一件可以说并不合礼制的事,就是无故废后,但是他能把这件事做的这么四平八稳,足以证明他的办事能力。当然这也有胡皇后贤惠明理,识时务的原因。在他开导胡皇后后,胡皇后就自请辞去中宫,而且依旧享受着皇后的待遇。后来朱瞻基还表示了对废后决定的后悔,说自己是年少不懂事。
朱瞻基除了上诉这些事,还做了一件被后世认为是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的大事——教太监读书。毕竟当皇帝一个人批阅奏折实在是太累了,不睡觉都批不完。而且太监不仅扫了盲,还拥有了一项权利“批红”(皇帝同意的决策用红笔批注),“批红”之外还有个“票拟”(内阁大臣草拟的国家大事处理意见),这就等于是把权利划分成了两部分,虽然调动了大臣们的积极性还让皇帝不会被架空,却也产生了隐患。毕竟后来的历史表明,“票拟”一直在文官集团的手里,但是“批红”的权利却不一定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而是在太监的手中。而这也是太监这个群体登上历史政治的舞台的开端。
朱瞻基作为一个皇帝,这应该是他制衡权力的手段。这就像是一场拔河,一头是庞大的文官集团,另一头却只有皇帝一人。所以朱瞻基决定让太监参与进来一起拔河。要知道明朝的皇帝不好当,文官集团不断壮大,他们有很多同门、同乡、同事,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他们有知识、有谋略,他们可以对皇权不屑一顾,向皇帝提意见,训斥、挖苦皇帝都是家常便饭,在他们眼里这是为了这个国家好,当皇帝的还不能说什么。
虽然这一举措的确培养了很多坏太监,但是朱瞻基还是个好皇帝,一个真正为百姓考虑的皇帝。他微服私访,为了不给地方增加负担,他只带几个护卫。他给了老百姓生存空间,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他每天兢兢业业的加班工作,不沉迷玩乐与美色。在位统治十年与其父在位一年加起来称为“仁宣之治”。众所周知能称为什么之治的,无一不是历史上的盛世。而朱瞻基在位的时期就是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