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国古代在漫长岁月里,都是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系,在这种体系皇帝的权力缺乏监督,很容易就发生权力的小任性,并且因此而对于他人的人生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古时候有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处于皇帝旁边很容易就会发生危险,但其实有时候哪怕不在皇帝身边,也会因为皇帝而发生危险,元末明初的大才子孙蕡(fen)便是典型的例子。
孙蕡出生于1337年,他的家境很普通,但是他从小就显得很不一般,具体来说就是显得比其他的小孩要更加聪明,脑子转得格外快,同样一个问题,可能其他小伙伴还在审题,他却已经交卷了。但如果仅仅是这种暂时的聪明,而没有其他良好习惯的话,那么孙蕡并不足以获得后来在文学上的地位,而是很有可能成为方仲永那样悲情人物。
但是孙蕡并没有,因为在先天聪明之外,他还养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读书,而且没有半点“偏科”的迹象,诗书礼易经史子集无所不读,更为强大的是他不仅仅读书,而且在读书的这个过程中,能够真正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并且能够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气质。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孙蕡从小就读了那么多书,自然而然就养出了豁达开朗的气质,胸襟极其开阔,很喜欢教导后学晚辈,被当时岭南地区的人们称为一代儒宗,同时他还与四位家乡好友一起,经常探讨诗文学术,被人们称为“南园五子”,而他则是名副其实的五子之首。
孙蕡的诗文乍看上去非常简单,就好像是有人在非常简单地拉家常,顺口就说出来的东西,但是如果仔细体悟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气象磅礴,所以孙蕡也受到家乡人们的尊敬。然而富有才华的孙蕡在33岁那年才考中举人,这并不是他考试的运气不好,而是因为他少年时候正是天下大乱。
等到明朝建立三年以后,孙蕡才有机会去参加科举考试,一下子就考中了举人,随后又考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但是因为被连累而发配到辽东,在那里给大将军蓝玉的一幅画上面题了诗,这其实是一件相当寻常的事情,然而等到蓝玉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害时,大肆搜捕“蓝党余孽”,受到牵连的有几万人,其中孙蕡由于有给蓝玉的画题诗,所以也受到了牵连,因此而被杀。
在被处死之前,孙蕡随口念了一首诗,也就是古人所谓口占一绝“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虽然很无奈很苦涩,但是却也表现出了一种视乎寻常的淡然,在场的监斩官在向皇帝朱元璋回报刑场现状的时候,很自然地将这一首诗也给报上去了。
朱元璋听后大惊:“这是有才华的人!”随后又开始愤怒:“面对这么有才华的人,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现在说啥都晚了,你也去陪他吧。”于是监斩官也就这么死于非命,不得不与孙蕡一起思考“今夜宿谁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