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被授予“左拾遗”,为什么一再被贬?

2022-09-08 05:48:23 作者: 元稹被授予&

  到了唐宪宗时期,宦官不仅大规模的参与朝政,宦官集团还渗透到了政府各部门,掌管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官职,甚至可以直接干涉皇帝的任选,宦官的强大势力让唐宪宗有所顾忌,所以在谏言的处理上往往采取了不公正的做法。

  其次是唐宪宗刚愎自用听不得忠言的性格,他曾屡屡扬言群臣进谏者,若事后查明为诽谤朝政,则要杀一儆百,唐宪宗的行为更是大大打击了御史的工作积极性。

  没有制度保障,进谏完全凭皇帝的心情,所以在皇权专制的时代,尤其是一个朝代的末期,社会动荡,权臣当道,御史的生存更是难上加难,发生在元稹身上的“争厅事件”就可见一般。

  元和四年,因严砺贪腐案,元稹被贬洛阳,他虽然感到不公,却依旧恪尽职守,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为河南府百姓诉车》就是其中之一。

  “河南府耕牛素少,昨因军过宰杀,及充递车,已无大半。今若更发四千余车,约计用牛一万二千头……即来岁春弄必当尽废,百姓坐见流亡。”——《为河南府百姓诉车》

  《为河南府百姓诉车》一事从表面看似乎只是元稹对河南府牛车算的一笔经济账,实际说的确是元和四年讨伐承德军期间,李元素误命俗四千余车牛车搬运粮草之事,同时还影射了当时主战的宦官集团的无才与愚蠢。

  得罪了宦官集团的元稹被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召还西京。途中,元稹夜宿敷水驿站。按照旧例,先来到上厅的不用为后来者让厅,但元稹到了馆驿并先占了上厅后,不仅被后来的宦官仇士良等人强行让厅,他们还用鞭子殴打元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许多士大夫终身的追求,为了达到心中的理想,他们不惜直言犯上,只希望皇帝能励精图治,所以对宦官以损失身体的方式进入仕途这的方式极为鄙视。

  所以除了身体的痛,被宦官“败面”的元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羞辱,心灵上的打击更加让人难以承受,更让元稹难以接受的是,“争厅事件”之后,宪宗不仅包庇宦官,还将他贬到江陵,一呆就是十年。

  宦官扰乱朝政,皇帝不听谏言,说真话的谏官屡屡被贬,这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唐代末期的谏言制度正在逐渐走向弱化,到了两宋时期,随着君主专权的膨胀,谏言制度迅速走向衰落,正值且有才学的人当谏官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谏官群体的素质遭到了不可逆的降低,到了明末清初,由于谏官长期结党营私,皇帝开始从制度上消弱谏官,谏言制度也迅速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