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陆逊阻止了!

2022-09-09 15:46:46 作者: 孙权割据一方

  孙权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陆逊阻止了!中国知识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孙权,十八岁坐领江东,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亦没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的责任感,却从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东吴基业,去完成全国的一统呢?

  从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传位孙权,到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东吴的“一统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周瑜、鲁肃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汉中,与马超的西凉军联合攻魏国。《三国志·周瑜传》里,周瑜总结为:

  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在进攻西蜀之前于巴丘病逝,继任者鲁肃更是在与孙权初次见面时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两分天下”理论,又称《吴中对》,因为当时孙权、鲁肃二人正在榻上对饮,因此又称《榻上策》,即东吴版本的《隆中对》,鲁肃提出: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份“两分天下”的方案中,占据荆州、西蜀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后来刘备军事集团意外崛起,导致两分天下的方案很难实施。孙权曾派吕蒙夺取荆州,却险些引来曹丕趁虚而入,最终东吴不得不接受了蜀国的存在,放弃了《吴中对》的规划,开启了一统天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结盟蜀汉,瓜分魏国。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第一年,吴蜀两国就制定盟约,规定如果魏国攻打蜀国,东吴则全力伐魏,反之若东吴受到魏国攻击,蜀国则需要全力进攻魏国。

  事实上,即便魏国不去进攻任何一方,吴蜀两国亦会全力北伐。期间诸葛亮五次北伐,鞠躬尽瘁;孙权生前持续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攻打长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东吴皆损兵折将。史书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亲征,10万大军被魏大将张辽800步卒所破。

  孙权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东吴可凭借水师自保,取魏则遥不可及。

  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孙权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计划破产。

  志在一统中国的孙权,此刻心里有了新的方案。

  魏国优势难以撼动,辽东成为孙权希望

  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南北朝局势,通常是北方吞并南方。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情况:

  比如气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难熬过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战士们,进攻保定时手都拔不出来了,冻伤成片,也就难免要败了;

  比如缺乏战马,东南方虽然产马,却因矮小不适合做战马(马的身高从60 cm-200 cm),且战马多为公马、骟马,难繁殖;曹魏政权牢牢控制战马,东吴难以获取。这一情况延续千年,《辽史》载,与宋互市,马不出境。

  诸多因素下,东吴北伐屡屡失败,难以撼动魏国的优势。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孙权认为机会来了。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孙权封他为燕王,并且送给公孙渊珍宝、财物。《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开始打造运输马匹的船只,等辽东献战马,并南北夹击魏国。

  当时还是上大将军的陆逊一句话道明孙权勾搭公孙渊的目的:

  乃惜辽东之众与马,奈何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三国志·陆逊传》)

  233年公孙渊和孙权之间互遣使节,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是孙权“吴蜀分魏”方案宣告破产的时候,对于灭魏和一统天下的渴望,让孙权轻信了公孙渊。

  随后公孙渊做的事情,成为孙权生平最大遗憾之一。

  公孙渊背盟,孙权欲发兵,从海上进攻辽东

  公孙渊之所以要投靠孙权,最初是为了与其叔叔公孙恭争权。公孙渊囚禁公孙恭之后,又害怕曹魏讨伐,同时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睿。

  孙权大怒,准备从海路讨伐公孙渊,一来报仇,二来获取辽东,以作伐魏之用。孙权这个想法,被陆逊阻止了。

  陆逊阻止的原因

  陆逊阻止孙权从海路讨伐公孙渊,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1、孙权之前为了获得人口,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寻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结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二人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只带回少量土人,损失却很大,孙权怒杀二人。

  2、陆逊的统一方针是:经营东吴,劝课农桑,积蓄力量后,再去对抗曹魏。实际上,这是偏安的路线。

  3、跨海千余里,远征辽东凶险难测。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提出的第一个反对理由,并不能作为胸怀天下之人退缩的理由,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与第三次成与败没有必然联系。

  陆逊的第二个理由,慢慢发展东吴农业和人口,对抗曹魏,这个方案则过于缓慢。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数百年弥补,孙权等得了吗?

  最终阻挡孙权跨海征讨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远洋的凶险。那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呢,孙权究竟是否应该攻打公孙渊,陆逊的阻止究竟对不对?

  东吴水军实力强大,孙权理应尝试向海洋要希望

  蜀国灭亡于公元263年,东吴则灭亡于公元280年,期间相隔17年。《三国志.孙皓传》记载,东吴灭亡时,晋朝缴获了5000只战船,水军之强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为何蜀国灭亡之后,晋朝要筹备十数年时间才能够灭吴。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东吴大船的长度接近70米,高三层,可容纳5000人。

  东吴的水军绝对不仅仅是长江上的水军,历史课本上学过,东吴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广东广州三个沿海城市。结合东吴寻找日本、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行动,可以判断东吴是具备不错的航海能力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