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有多厉害?大秦最后的猛将,项羽都难胜他!

2022-09-15 02:31:42 作者: 章邯有多厉害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章邯,大秦最后的猛将,若不是被赵高逼迫投降,项羽都难胜他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当周文的军队攻破函谷关的时候,秦二世的朝廷还在懵圈。

  之前并非没有收到过关于叛乱的情报,但都被把持朝政的赵高斥为假消息,弃之不信,还把报信人斩了。那之后,自然也没人再敢传递叛乱情况上来了。

  这就导致叛军都杀到家门口了,南北主力军团才接到回京救援的口信。但要指望他们赶到,估计二世的坟头,可以割草了。

  就在这危难之际,大秦最后一位猛人就此登场。他成功阻碍了起义军的闪电作战,之后更是不拘一格的将囚犯编入军队,在骊山山脚大破来犯之敌,把他们赶出了函谷关。并在三个月后,带兵攻破张楚政权的首都,剿灭了陈胜吴广起义军,干掉了势力最强的造反者项梁,成功让大秦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一段时间。

  这位猛人,就是章邯。

  当周文在戏水一侧,观察秦军的布阵后,不由的倒吸一口凉气。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立刻就意识到,对面的主帅不好惹。

  他的判断,一点没错。

  章邯,字少荣,他是在灭韩之战中,因为作战勇猛,才得崭露出头脚。天下统一后,进入政坛,一步步升迁,始皇在位时,便受到重视,被任命为担当宫廷事务的大臣——少府,成为帝国大臣中少壮派人物。

  从后来他一系列表现来看,可以发现他基本继承了战国时期名将白起的作战思路,擅长率先以弱示敌,以守为先,随后秘密筹备军力,再等对方出现疏忽,便以雷霆之势反攻,从而一举克敌。

  靠着这套策略,章邯逐一消灭了周文的军队,陈胜的军队,以及最后还要了项羽的叔父,那位老谋深算的造反者项梁的命。

  周文的部队来到戏水的时候,章邯,正在这里当监工。

  当然,不是一般工程的监工,而是始皇帝坟墓的监工。

  鉴于修筑的工程过于重要,他手上的监军自然也不普通,正而是京畿地区的精锐部队:中尉军。

  中尉军, 顾名思义,是由中尉统领的。中尉的职责,是既负责宫城地区的安全守备,也负责整个首都咸阳的守备,这其中,就包括负责官员府邸的安全。另外,在皇帝出游时,还要充当出行的清道夫。所以,从政治上讲,这个职位同时具有了国家和地方双重身份,因而能位列九卿之一。

  中尉军由两部分军队组成,其中之一为分散于首都内各县的地方军,另一部分则为集中屯驻守于咸阳宫城外的京城卫戍军,约五万人左右,主要由内史征兆服役士兵组成。他们年年冬季在本籍接受军事训练,经选拔编入,服役一年,满期轮换,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帝国武力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将在章邯手中,成为决定大秦命运的主要力量。

image.png

  戏水这侧,章邯将手下的中尉军,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三阵,后卫两阵。

  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呈长方形纵深布阵,约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车兵构成的主体部队。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横队,接着便是步兵和车兵的混合纵队。车兵身穿铠甲,执矛、戈等长兵器,分骑由四匹马所牵引的战车。步兵,则根据铠甲的厚重程度,分为重装和轻装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侧都设立弩兵,以遏制来自侧翼,以及后方的敌人的攻击。整体上来说,此阵形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攻守兼备。

  而左军,依托渭水而立,摆的是左曲阵。这是一个由四个分阵组成的曲尺军阵。由弩兵、车兵、骑兵、步兵混合而成。弩兵阵,包含立式、跪式弩兵332名,成八路纵队排列。弩兵阵后外侧是骑兵阵,战车在前,骑兵跟随其后。战车以三乘为一列,骑兵以四骑为一列。弩兵阵内侧是混和阵,由车兵、骑兵、步兵混合而成长方形军阵。左曲阵阵形复杂,大阵套小阵,四阵组合自如,变化自如,可谓前所未见。

  在左曲阵之后,是中方阵,构成与右阵相似,只是排列从纵向改成横向。

  后卫两军,左翼再摆左曲阵,右翼右方阵,皆充当军团的支援部队。军团的指挥部,就位于左方阵与右方阵的纵深部,处于军团后方。其大营,则位于前锋三军之后,依托后卫军团做移动。

  阵形之内,只见金鼓旗帜变换分明,指挥命令上行下效,行进变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变化多端,自然就让对岸的周文暗自心惊。

  周文知道,虽然从双方的兵力上来说,己方占据了优势。但由于地形所限,他的部队并不能完全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战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经过再三的盘算,周文决定先试探一下再说。于是便率先派出轻锐部队,筑起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三军团的结合部。

  对岸的秦军则放任对方渡河,等待部分敌人渡过戏水时,三军团齐头并进,转换阵形,露出九阵,合拢结合部,准备开始攻击。

  而这套攻击战术,极为先进,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着模样,反复出现,反复让对方吃下苦头。

  这套战术,如果用当年明月借周星驰的话来称呼,应该叫做“要你命300”战术。

  整个攻击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波攻击,是迎着冲过来的对方,由来自队伍最前列弩兵齐射来招呼对方,三轮齐射过后迅速退至两翼,接下来,阵门开启,战车出动,突入敌军军阵,以成建制的队列直接冲击已经挨了一轮箭的,阵形略乱的敌军,步兵则紧跟其后,借机扩大战场。

  而就在两军团陷入肉搏战时,骑兵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敌军身后,烧断栈桥,隔绝两岸敌军的联系,彻底形成局部优势兵力的格局。

  简而言之,这套战术可以概括成,先是弓箭射,再是战车冲,最后步兵上。各军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始终能占据主动。

  后来的时代里,随着马鞍的完善,战车逐渐被机动性更高,冲击力更强的骑兵取代。再加上火药的发明,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手中,配合着著名的三大营,这套战术就变成了“先用火枪崩,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靠着这套战术,蒙古人被打的只有招架没有还手,只能臣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