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丞相 全因此人做的好事

2022-09-16 01:40:21 作者: 朱元璋为何不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的读者,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对闹得不可开交的冤家。双方的斗争是中国封建政治中关键的一部分——大家应该还记得三国演义中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的曹阿瞒,相权膨胀时甚至可以主宰皇帝废立;而皇权的高光时刻汉武帝时代就曾经更换或者杀掉了13个丞相,最快的甚至几个月就处死杀掉。

  双方的争斗在维系国家统治的同时,实际上更多的却是危机,毕竟争斗不可避免带来的结党、政争,更有甚者很多权臣摇身一变成了新皇帝。

  如何约束皇(相)权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历代政治人物上千年,直到洪武皇帝朱元璋才改变了这个局面——他掀翻了桌子,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与相权戛然而止。

  是什么让老朱如此恼怒,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变更政治体制?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

image.png

  一、发迹

  胡惟庸这个人犯事在历史上一直是被视为是一场大冤案,不过对于后世人来看,其实这个人被杀的一点也不冤。因为他确实有罪,且罪在不赦。

  他是在至正十五年投奔朱元璋的,从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短短十年间,竟然从一介小吏内调九卿之一的太常卿(这放在现在基本上属于副部级的身份)。这对于他来说应该算得上的鱼跃龙门了,要是正常的升职,也许他就不会受到那么多的诟病——可惜没如果,他是通过二百两黄金向当时的丞相李善长买到的太常卿!

image.png

  在看他之后的表现,不过是一个披着官的外衣,干着贼的勾当,地地道道的 “民贼”、 “官盗 ”罢了。

  成为九卿远不是终点,洪武三年他成为三公预备队——中书省参知政事;次年正月更是顶替李善长成为了中书省左丞。随着右丞相汪广洋犯事被贬广东,六年七月出任右丞相,十年九月为左丞相。

  至此,这个善于钻营的官油子终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image.png

  二、大权独揽

  传统的中国人有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观点,这句话对于胡惟庸显得更是合理异常。从十年九月到到十三年正月,短短两年零四个月,胡惟庸几乎将中书省经营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在这里,只要胡大人不想让皇帝看到的,皇帝一点风声都听不到 。

image.png

  利用皇帝的宠幸,胡惟庸几乎成为了当时的权力核心。“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他爱权,更喜欢钱财,金银珠宝名马古玩,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他触犯了老朱的第二个忌讳——老朱恨贪官,剥皮充草绝不是玩笑!

  蒙蔽圣听、贪污受贿、遇事不奏而行,没有一条是老朱可以容忍的。 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手段懦弱的君王,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权臣;可是他忘记了,老朱是谁?那是从刀光血雨中成长起来的冷血君王。他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即使是再宠爱的臣子又如何?

  权力欲望极强的老朱不可能纵容他这么放肆!早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就命令以后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大臣奏事时,中书省不必知道),可惜胡惟庸没有听。

  可能是老朱感觉丞相不好找,忍了。

image.png

  三、另类作死

  老朱忍了胡惟庸第一次,可惜胡惟庸没有珍惜。

  不久,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在丧子之痛下愤怒的将驾车的人杀死。草菅人命的行为再次激怒了朱元璋,老朱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他这才有些害怕了;

  在之后,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隐瞒不报告朱元璋。后来事情败露,朱元璋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并要将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判罪。

image.png

  思前想后,胡惟庸似乎觉得自己一件事情不大,但是要是将几年的案子攒起来恐怕难逃一死。想要认罪却担心朱元璋真的顺手将自己砍了,恐惧之下,他选择了铤而走险!

  胡惟庸与之前相熟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右御史大夫陈宁私下阅览天下兵马簿籍,并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之后又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花样作死的手段一步步将老朱的忍耐磨得一干二净!

image.png

  四、身死族灭

  洪武十三年正月(1380年),涂节便将胡惟庸谋逆之时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

  朱元璋雷霆震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