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千古孝子闵子骞实际出生地在哪里的读者,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据史书记载,闵子(公元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首批弟子,德与颜渊齐名——《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同时,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对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被列为圣门十二哲之首,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里,就把闵子骞排在第三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表。
孔子对弟子宠爱和首肯的是“四科”、“十哲”,《论语》先进篇是这样描述的,子曰:“从我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而孔子在《论语》中对闵子骞的孝道特别大加赞颂,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可见,历朝历代把闵子作为“孝圣”这一称道是恰如其分的,不言而喻,闵子骞是孝道的楷模。自古以来,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孝文化塑造人格。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每个公民在家庭、国家、天下关系中的地位,达到天下的太平盛事。
中华古典文库中,对闵子骞故里的介绍,最早源于《史记》卷六十七,即《仲尼弟子传》,文中只介绍说:闵子(公元前536年一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也。比孔子小十五岁。闵子骞其父闵世恭,以启蒙教书为生,后逢鲁国“三桓弄权”,国政日非,遂举家迁居“宋国相邑之东”,也就是今天的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元代《说苑》里收入了《闵子骞单衣记》。故事述说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李秀英,生两个弟弟,即闵革、闵蒙,而后发生了“鞭打芦花”的故事,至今芦花湖、车牛返的遗迹还历历在目,闵子骞的佳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还传颂至今。
据元代费县尹邵祖在《重修闵子祠记》中记载:宇内有闵子墓者,一在今之宿州,此处墓冢高大俨如山丘。一在濮之范县,也就是今天的费县,据考证,费县此处基本定论为闵子骞儿子闵沃盈之墓,显然,宿州市闵祠村处就是闵子骞之墓了。闵子骞在费县干过费宰,时间不足一年,便辞官回乡,所以,费县不是闵子的出生地及墓冢地。按《家语》文中记载:鲁人闵子骞卒葬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东五里。此言是一段神话的梦幻传说,绝不能直信,因闵子骞出生地在鲁国,历城地域在齐国,当时,两地不是一个国度,况历城闵子祠是元代济南太守李肃之于1074年所建,而曹村镇闵子祠初建于汉代,相差近1000年,此碑记苏辙以梦幻传说所撰,此乃也无从查考也。
而最有说服力的,实证是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宿州添注判官余鍧主编的《宿州志》,对闵子骞是宿州人,有明确的记载,并对《家语》之说予以批驳。嘉靖《宿州志》第348页中,记载:闵子骞,名损,宿人。按《家语》:“鲁人,卒葬历城东五里。”后人遂以闵子非宿人也。春秋时,宿属青州,为鲁地,故《家语》以为“鲁人”。今宿有闵子、闵孝两村及闵子墓。而近墓又有“骞山”者(闵子骞游玩处),皆因闵子得名,其为宿人明矣。嘉靖《宿州志》263页、264页记载:宿州坊乡:即当时宿州设有闵子乡,辖符离集、褚庄集、夹沟集、新丰集、闵子集,宿州还设有闵孝乡、孝义乡、仁义乡,看来,他们一是对孝道的遵崇,二是对闵子骞以地名作纪念,行孝道,树孝风。历史记载的宿鲁会盟、吴鲁会盟,现在的下鲁吴村仍然存在,隶属于宿州市埇桥区解集乡,从而看来,均可查考曹村镇闵祠村当时属鲁地,闵子骞当属鲁人了。
清末明臣李鸿章在北京修建“安徽会馆”,主体三院五进,共有房舍165间。第三进为神楼,楼上奉祀文昌,关圣神像。楼下正厅高悬李鸿章手书“斯文在兹”匾额,奉祀孝圣闵子骞,介绍闵子骞生平时,记载闵子骞为宿州闵子乡人,说本臣是乡人(同乡)祀奉。以闵子孝贤之遗风,砥节砺行,以展鸿业。“明”志、“清”臣都把闵子骞记载为宿人,可见是历史之久远。
宿州市闵子祠,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闵子祠始建于汉,兴盛于唐、宋,元初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巨资重修,清道光年间,民国元年均重修过。自东汉章帝刘炟章和二年三月(公元88年)始,祭祀闵子,并建祠,唐代宗开元八年,闵子神位配于曲阜文庙,开元二十七年追称闵子为:“笃圣”,宋仁宗大中祥符二年进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嘉熙九年改称:“先贤闵子”,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赐“德行之科”匾额,清雍正八年赐“躬行志孝”匾额,清道光年间赐建下马牌坊一座,楹联曰:上联为悦亲有道沐孝哉二字之褒,下联为却聘全贞德行列四科之首。横批为:先贤闵子故里。当地百姓对牌坊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闵子祠现存三道庭院,前有影壁墙,殿宇19间。正堂中塑有一坐北朝南的闵子像,须生文面,一派大儒风度。院内有一株古园柏,树龄约在2500年,高16米,胸径1.56米,相传为闵子骞亲手所植。后院银杏一棵,树龄也在2500年之多。
闵子祠后有闵子之墓,俨如山丘,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型墓,即两个弟弟闵革、闵蒙墓,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面积为6400平方米,整个墓地松柏藏密,素有“闵墓松风”之称,为宿州八景之一。祠墓东旁有一山丘,名曰:骞山,祠东西一为洗砚池,另一为洗须沟,东南有高台,名曰:晒书台,西有芦花湖,验证了“鞭打芦花”的真实性,祠外有两座碑亭,原存碑100余座。
年份最早的是宋理宗赵昀的颂闵子骞,诗曰:“子骞达者,訚訚成性。德高四科,学先百行。天经地义,孝哉子骞。父母昆弟,莫间其言。”现存在大殿内的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宿州知州高其佩手书碑一座,诗文曰:“内外言无间,诗歌谁无论。独能传圣道,一德共乾坤。墓树朝常静,冢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与励贤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