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开国皇帝孙权死后,魏国权臣司马师令其弟司马昭为大都督,率三路大军侵吴.司马昭决定先攻打吴国的东兴郡,为防止吴军救援,命令征东将军胡遵为先锋,总领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桥,夺取东兴大堤.吴太傅诸葛恪闻知后,聚众商议.时为平北将军的丁奉曰:"东兴乃东吴紧要处所,若有失,则南郡武昌危矣."恪然之,令丁奉为先锋,领三千军前去破敌,自率后军接应.丁奉慨然领命,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只船,望东兴城而来.随即,三国中一场最出人意料的战斗打响了,丁奉也迎来了其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次胜仗.该役也成为了三国中一场最著名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纯粹凭借勇气而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魏将胡遵渡过浮桥,屯军于堤上,差桓嘉,韩综攻打拱卫东兴郡的左右二城.因二城险固,一时难以攻下.时值严寒,天降大雪.胡遵与众将设席高会,忽报吴军战船来到.遵出寨视之,谓诸将曰:"不过三千人耳,何足惧哉!"只令部将哨探,仍前饮酒.丁奉将船一字儿抛在水中,乃谓部将曰:"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遂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魏兵见之大笑,更不准备.忽然连珠炮响了三声,丁奉扯刀当先,一跃上岸.众军皆拔短刀,随奉上岸,砍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韩综急拔帐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抢入怀内,手起刀落,砍翻在地.桓嘉从左边转出,忙绰枪刺丁奉,被奉挟住枪杆,嘉弃枪而走.奉一刀飞去,正中左肩,嘉望后便倒.奉赶上,就以枪刺之.三千吴兵,在魏寨中左冲右突.胡遵上马夺路而走.魏兵齐奔上浮桥,浮桥已断,大半落水而死.杀倒在雪地者,不计其数.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司马昭,王昶,毌丘俭,听知东兴兵败,亦勒兵而退.丁奉在东兴一战中表现神勇,和前二次大战相比,他的表现是令人刮目相看,而且绝对称得上是主角.此时的丁奉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将了.估计应该是爷爷的年龄了.而丁老将军在此仗中的老辣程度,丝毫不亚于昔日威名赫赫的老黄忠和有吴国第一勇士之称的甘宁,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孙权的老班子人马中,丁奉可以说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一位了.但他个人在以后的表现,却越来越出色了.
丁奉对吴国的特殊作用还是十分重要的.狂妄自大的吴后主孙皓欲北伐中原,谓中书丞华敷曰:"先帝纳卿之言,分头命将,沿江一带,屯数百营,命老将丁奉总之.朕欲兼并汉土,以为蜀主复仇,当取何地为先?"由此看来,丁奉至少在此时,已是一个为国驻守一方的大军区司令员了.其个人地位已接近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了.因为这几人都曾经有过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就是担任东吴守备长江天险的吴军统帅.与丁奉不同的是,这几人都是在年富力强时接手这个职务的,而丁老将军却是在垂暮之年承担了这个重要的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吴主孙皓素以残暴著名,吴臣中稍有不顺其意者,必杀之.十余年里,死在他手里的文臣武将多达四十余人.吴国群臣,人人为之侧目,敢怒而不敢言.但这个昏暴之君,唯独却十分重视丁奉这样的老将,不但没拿老丁怎么样,相反听他的口气,还相当看好丁老将军,准备拿老丁派大用场呢!书中最后一回说,丁奉,陆抗死后,吴国已无良将.晋帝司马炎这才下了决心,派遣五路大军讨伐东吴,不费吹灰之力,灭掉了三国中最后一个国家---孙吴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丁奉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已俨然成为了东吴江山的最后的几根中流砥柱之一了.他一去世,意味着吴国也已走到了尽头了.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可能是丁奉在东兴一役中,给司马家族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毫不客气的说,已是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了.确实,在三国里,还没有哪一位将军能在头发都白了的时候,在大冬天里穿着厚棉衣都害怕会被冻僵的日子里,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之时,毅然指挥全军脱去衣甲,赤裸着身子,并身先士卒,带领着小股部队,仅凭短兵器,以血气之勇打败了骄横不可一世,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敌军.丁奉是三国里唯一的一位.
曹操曾有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二句诗,可以说是对丁奉最传神的写照.丁奉在三国里绝对是一匹志在千里的老骥;他在暮年时期的杰出表现,更是说明了,老丁不仅有一颗无比豪迈的壮心,更有一颗永不退缩的雄心.人们常说某人是"大器晚成",与同时代的那些三国名将相比,丁奉的成名的确是晚得让人快打瞌睡了,因为老丁在青壮年时几乎是默默无闻的.这可能与他的前任们都太出色,不知不觉地掩盖了他的锋芒有关.但俗语说的好"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丁奉应该就是那块会发光的金子,尽管这光芒发得非常的晚.但丁老将军的故事,真实的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事实:"姜还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