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治罪李严?仅仅只是因为押运粮草不力吗?

2022-09-27 23:13:07 作者: 诸葛亮为什么

  名义上,陈到由李严节制,但刘禅知道,诸葛亮知道,李严也知道,陈到只会听从刘禅的或者诸葛亮的命令。

  其实,刘备这个安排在当时是有道理的,夷陵之战后,曹魏和东吴结成联盟,蜀汉四面楚歌,派重兵防守永安是有必要的。但是,他不曾料想到,曹魏和东吴的联盟很短暂,根本无须这个总司令官驻守边防。他更没有料想到,李严不可能回到成都履行他的职责了。

  李严心里很清楚,他这个蜀汉领导人,只不过是个戍边大将而已。他,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了。

  (六)关于李严的罪证,《三国志》里漏洞百出

  后来呢?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六月,因军粮不济被迫撤退。军粮是李严负责的,李严被问罪,废为平民,发配梓潼郡。

  《三国志》里记载,大意是:遇上了阴雨连绵的天气,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怕因此而获罪,先是让人打出后主的牌子,让诸葛亮退军;当诸葛亮退军后,李严一边说军粮充足,为什么要退军,一边向后主报告说是退军诱敌。诸葛亮拿出李严的系列证据,李严只得认罪。

  不过,上面李严的言行自相矛盾和逻辑混乱的言行,跟小孩儿骗家长一般,用脚思考都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李严是何等人?一个极富政治经验和军事能力的人, 他居然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整个事件的说法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至少陈寿老先生不能说服我。

  不过,我们反过来推测,反倒显得陈寿高明。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弹劾李严的折子: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就是这个折子,“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三国志》)平,就是李严,那时候他改名了,叫李平。

  这个折子很有意思,罗列了李严的罪状,大体是:

  (1)以权谋私,只图享乐,不为国分忧。

  (2)需要他为国家出力时,他讲条件:一是自己要开府,二是要求给自己和他的儿子升官。

  只字未提粮草问题。

  也许,陈寿意识到一个问题:诸葛亮第二次、第三次北伐,不都是因为粮草问题而无功而返吗?也没见处理什么人。

  怎么办,那就留下一点悬疑吧。

  不管怎么样,我个人认为,李严有点冤枉。

  不过,诸葛亮对李严还是比较宽厚的,他给在梓潼养老李严去过一封信,信中说:

  “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

  诸葛亮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说你尽管被废为平民,但享受的还是领导人待遇,“奴婢宾客百数十人”;二是给了他复出的希望。

  然而,李严没有等到复出的那一天。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三国志》)

image.png

  最后再说两点:

  其一,李严这人口碑不太好,在当成都县令不久,蜀地官员中就流行一句话:“难可狎,李鳞甲。”相当于俚语,大意是说李严这个人贪得无厌,好营私舞弊,却很狡猾,别人很难抓住他的把柄,也很不好接近。

  其二,他征讨马秦高胜,击败对方五万人。没有史料表明他把这五万人全部杀了,就当时形势来看,人口作为战略资源,也不可能全杀。蜀地土地多得是,养活这些人不成问题。就算对方被杀一半,还有大约2万人,估计都成了他的附民。这些人平常耕种,倒也没什么,可一遇到事情,拿起武器就是军士,2万军士啊!

  当然,第二点仅仅是我的猜度,不可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