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是什么下场?司马昭为什么要杀他

2022-09-28 21:32:48 作者: 邓艾是什么下

  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63年,司马昭准备大举征伐蜀汉,而在这个时候,不识时务的邓艾,以蜀汉没有犯境为由,屡次提出异议,直到司马昭派师纂给他下诏谕并作为他的司马,邓艾才接受。并任命钟会做镇西将军,督督关中,作为伐蜀主力。

  其实姜维是否屡次犯境,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年的正月,司马昭就想进晋公,加九锡了,但是由于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就无法名正言顺的进爵了,所以征蜀就成了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而邓艾因为一直活跃在抗击蜀汉的前线,有着非常丰富的前线经验,司马昭也没有因为这次劝谏的事情把他拿下来,但是另外一个将军邓敦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在誓师的那天还在聒噪,结果当场就被斩杀祭旗。

image.png

  由于诸葛绪的失误,导致阴平桥失守,从而失去了堵截姜维部队的机会。此时的钟会屯兵坚城剑阁之下,即使聪慧的钟会在面对如此的雄关之下也只是束手无策, 开始有心撤军回洛阳,。邓艾的心情变得焦灼起来,局势一旦僵持下去,就不利魏军,那么邓艾就前功尽弃了。

  这个时候, 邓艾上书给司马昭, 建言偷渡阴平直逼成都, 这个冒险计划,在没有得到司马昭的回复下, 邓艾直接执行,但是这个作战方针和当初司马昭制定的是相违背的, 因此邓艾本来打算拉诸葛绪一起,但是诸葛绪以此计划非当初的计划,拒绝执行,于是邓艾就单独冒险执行,结果天随人愿,邓艾立下了传世的奇功,成为中国古代史一大战略案例!

  由于此役一战成功,司马昭在后来的封赏中也默认事实。并且处于战时状态,司马昭也没有追究邓艾临时抗令的行为,不过,此事已经在司马昭的心里留下厚厚的阴影。

  进入成都后,邓艾所做的事情就变得更加诡异起来,在《三国志》邓艾传记载如下:

  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大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刘禅已经投降,姜维也放下武器,蜀汉境内已经望风而降,没有可以抵抗的力量,那么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变得不合理了,奇怪的邓艾在没有得到司马昭的指示下,依照东汉邓愈征蜀的的方式来处理,擅自给蜀汉官员进行封赏, 还把以前的蜀汉官员笼络到自己属下,同时还把自己的手下发到各地为官。邓艾完全没有意识到他邓艾不是邓愈,司马昭也不是刘秀, 更何况他邓艾与司马昭的关系远远达不到人家邓愈与刘秀的关系。生硬的照搬先人的案例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是要吃大亏的,那么邓艾在这个上面是栽了跟头。

  但是这件事还没有完,邓艾荤招迭出,又上书给司马昭说,我们将士已经疲惫不堪了,应该就地休息,不能继续伐吴,并且应该把刘禅放在蜀地封王,这样吴人就感德而归。此时的司马昭再也坐不住了,就说了八个字: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意思是说,有事情需要禀报,不要自己决定,其实在君心难测的古代,能够说出这句话来,估计司马昭也是被逼急了,不得不直说,而且这句话已经非常的重了,已经把先前不满的情绪已经全部暴露出来了,此时的邓艾如果放弃兵权直接去洛阳请罪,估计还有可能得到赦免,但是已经忘乎所以的邓艾,完全忘记了自己,继续说:

  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无论邓艾把自己说的多么高风亮节,大公无私,其实,从邓艾上书的那一刻开始起,在司马昭的眼里,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抗命不遵了,如果在外的统兵大将,都如同邓艾一样,专权自用,不听调令,自行封赏,拥兵自重,那还要他司马家做什么?这已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即使没有钟会的怂恿伪造,邓艾已经是被判死刑了,没有归途路。

  此时的邓艾行为已经严重的触犯了司马昭的皇权!这个皇权指的是司马昭的皇权,并不是曹家的皇权。在那个时代,司马家的皇权是控制的非常的严,对军权牢牢地控制,他司马家怎么可能允许邓艾在外面笼络人心并拥兵不回?

image.png

  最后,邓艾与其子邓忠被田续所杀,其他在洛阳的儿子也被司马昭杀掉,而邓艾的妻子与孙子也被流放到西域!直到公元273年才得到昭雪,这已经过去了十年了。

  此后灭吴的王浑,王以及杜预就吸收了邓艾的经验,事事禀报,不专权自用,最后得以善终,这也是邓艾的功劳吧!

  也许出身寒门的邓艾,年少时经历太多的颠簸流离,加上说话又有些口吃的自卑,在这些豪门高族面前太渴望成功了,太希望通过一次次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结果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