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被误解最深的人物,“阿斗”真的什么都不懂吗?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相信提到刘禅大家都不陌生,他更是以“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而被众人所知。但史实并非如此,罗贯中和后世儒家士大夫为了塑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刻意矮化刘禅的形象和才智。
今天笔者为你解读几大形象误区,还原历史上真实生动的后主刘禅。
老版三国,左为刘禅
刘禅子公嗣,小名阿斗,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刘禅是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41年(223–264年)。
登基后其先后拜诸葛亮为相父;支持诸葛亮、姜维北伐;后期宠幸宦官黄皓致朝纲祸乱。蜀灭后被迫前往洛阳,受封安乐公。于271年去世。
误区一、刘禅并不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他自小随刘备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明白社情,了解民间疾苦;受诸葛亮教导,学习《韩非子》、《六韬》等各类典籍及治国之术,还曾学射练武。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就曾这样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足以说明刘禅功底不差,有学识,也有智慧。只是刘禅喜欢过平静的生活。尽管如此,刘禅也继承了刘备善于识人的特长,且富有仁人之心,善待老百姓,并不昏庸、残暴。
误区二、碌碌无为,毫无建树。
刘禅继位初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放权于丞相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因为诸葛亮权力欲望太强,连罚打士兵二十军棍这种小事也要亲自过问。刘禅毫无施展空间。
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实际执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绝大多数时期,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选贤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国家安定,百姓乐业。
公元234年,诸葛亮临终前,大臣李福受刘禅口谕问他,丞相去世以后,你的儿子诸葛瞻怎么安排呢?这一问才让诸葛亮明白,刘禅并不是一个傻子,他明白诸葛亮的忠诚,但诸葛亮一直把刘禅当作孩子管又管得太死板,刘禅其实是有想法的,只因为诸葛亮太优秀,位高权重,又是父亲钦命辅佐重臣,不得不敬重,兼之他温和的个性,懒得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只好"示弱",韬光养晦地等待时机。
误区三、刘禅一直是一个虚君,并无实际权利。
像上文所说,在诸葛亮辅政期间刘禅不用也没必要过问朝中大小事,因为诸葛亮早已打理好上下,真正展现刘禅权利的是杨仪和魏延的权利斗争。
名将魏延于公元234年被长史杨仪设计斩杀后,谎报军情被刘禅识破,刘禅并没有因诸葛亮生前认定的"反骨"论而对魏延斩尽杀绝,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来还找了一个理由直接把杨仪贬为庶民,可以说很智慧地大大笼络了武将为蜀汉效力。还间接地巩固了君主地位。
随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姜维为卫将军,主管军事;费祎为尚书令,主管政务,彼此之间互相制衡。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废除了丞相制度,开始独掌朝政。
误区四、刘禅是胡乱指挥,不懂军情之辈。
公元242年,越隽郡夷人作乱,蒋琬提出水路出兵平叛,朝议形成"不可行"的一致意见后,刘禅马上派费祎、姜维劝说蒋琬暂勿出兵;后来姜维、费祎、蒋琬等大臣共商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结交。
后主刘禅当即同意,立即任命马忠为镇南大将军,姜维为凉州刺史专司此事。刘禅的这一水平体现了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善于倾听建议,果断作出处理。可见他并不是昏庸无能之辈。
刘禅在三国杀的游戏形象
公元249年,刘禅对魏将夏候霸真心来降,当即封他为车骑将军,并安抚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巧妙地化解了上辈之间的恩怨。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使的十分娴熟。
误区五、刘禅是忘恩负义,听信谗言的小人
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大哭,不能上朝,诸葛亮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相迎,当时大臣李邈上书说诸葛亮坏话,企图让刘禅处死诸葛亮的家人。刘禅听后大怒,随即将此人处死。
此外,刘禅还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由此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重视与尊重。
可见刘禅是个念及旧情,知恩图报的君主。
刘禅与诸葛亮
误区六、刘禅乐不思蜀,忘记社稷百姓。
在洛阳期间,有一次宴会,司马昭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便对手下贾充说此人无复国之心,便对他放松警惕,打消了杀掉他的念头。刘禅的"乐不思蜀",其实是无奈之举。既以投降,让老姓免受生灵涂炭之苦,又何必再生事端。在这样的心境下,刘禅既麻痹敌人也麻痹自己,避免了被残杀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刘禅大智若愚的体现。
刘禅被迫前往洛阳